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世事變幻,滄海桑田。浩浩蕩蕩的人類史上,自母系氏族終結後,都是男性佔領主要的領導地位,女性淪為附庸。

中國古代更是如此,能以女子之身上史書的女人,不是大奸大惡,就是至純至善,皆非常人。直到現代社會,女性的力量才得到釋放,在許多領域做出不少巾幗不讓鬚眉的成績。

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這樣的女性在古代也有,她們不是武則天那樣的強勢稱帝,也不是稱雄後宮的權力膨脹,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做出讓男子汗顏、推動社會發展的大事。

漢文帝時期的緹縈,就是其中一位。

不服氣的小蘿莉

緹縈全名是淳于緹縈,他的父親叫淳于意,是當時挺厲害的一個郎中。在當郎中之前呢,還做過糧倉主管,大小算是個官。

不過這個淳于意喜歡遊歷天下,研究草藥的同時,也以遊方郎中的身份給人看病,積累診斷經驗,名聲也變得越來越大。

漢文帝時期,尊崇黃老之道,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也就是國家儘量不要搞事情,讓民間自由發展。所以當時的社會風氣還算溫和清明,淳于意也沒遇到什麼意外。

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可夜路走到了總會遇見鬼,他只是個郎中,又不是起死回生的神仙,總有治不好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表示理解,但也有不少權貴認為他不盡心,反而給記恨上了,終於在漢文帝十三年,被人告上了官府。

原告是當地的權貴,在官府還挺有勢力,就這麼給淳于意判了個肉刑。具體內容是臉上刻個字,再把鼻子割掉、砍掉一隻腳。聽起來就很疼。

這種所謂的肉刑,在秦朝時很常見的,什麼樣的罪名用什麼刑,在秦律上寫得非常清楚,這也是秦法嚴苛的原因之一。漢朝大部分繼承了秦朝的制度,連肉刑也一塊延續了下來,山寨總比原創省事不是。

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這時候,淳于意當過官的好處就顯現出來。如果是普通人當場就給辦了,但淳于意這樣的,就必須要去首都長安執行。當淳于意坐上囚車被押解長安時,也沒找到人幫忙。

在囚車的後面,是淳于意五個女兒,他沒有兒子。五個姑娘哭哭啼啼,嚎得撕心裂肺。淳于意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反而為自己的處境感到煩躁,不禁罵道,“什麼辦法呢,生不出兒子啊,有了事情,一個能用上的都沒有。”

緹縈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聽到父親的話,傷心之餘也非常不服氣。暗暗記下父親的話,打算做點事證明女孩子不是廢物。長途跋涉,其它幾個姑娘都頂不住,緹縈竟然一路跟隨到了長安。

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告御狀。在古代的宣傳裡,皇帝一直是仁慈的代表,什麼壞事都是下面人乾的,只要真有冤屈就會得到結果。可皇帝老子那麼忙,人人都來告狀當然不行,所以設定了很多條件。

緹縈幾經周折後,終於把陳情書送到了漢文帝手裡。

小蘿莉成為廢肉刑的契機

“我父親在當地還很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他是廉潔奉公的好父母官,現在卻被判刑,我痛心的是人死不能復生,受了肉刑,終身殘疾,也不能復原,只要官府給我父親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我心甘情願在官府在奴婢來贖罪。”

這是緹縈陳情書的內容,可謂是情深意切。更重要的是提到了肉刑的弊端。人都難免走錯路,受到懲罰浪子回頭的人也不在少數,可一旦用了肉刑,就落得終身殘疾,想回頭也沒有辦法。

漢文帝本就算是仁和之君,文景之治的開創者。看完緹縈的陳情書後,感動得一塌糊塗,差點都哭了。再說淳于意犯的本來就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大事。大手一揮就赦免了。

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不僅赦免了淳于意的罪,還對關於肉刑的事情進行了深入靈魂的思考,不久後就下了詔書,充滿感情地說道,“詩經裡面說,開明寬厚的君主,是愛護百姓的父母,現在人們有了過錯,還沒有教育就處罰。這就導致有的人想向善,也變得無路可走。”

“這讓朕很心疼啊,肉刑那麼殘酷,以至於切斷人的肢體,摧殘人的皮肉。使人終生無法生育,這是多麼殘酷和不和道德,難道這符合為民父母的本意嘛?應當廢除肉刑,用別的懲罰去代替它,此外,應規定犯罪的人各依罪名的輕重,只要不從服刑的地方潛逃,服刑到一定年數,就可以釋放,以此制定相關法令。”

皇帝一言既出,自然是言出法隨。主管法律的官員紛紛開動,動手修改關於肉刑的條例,大部分都給換成了用鞭子打的方式,根據罪名的輕重打多少鞭子,這樣只要養好傷,還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不失為一項仁政。

在古代帝本位的制度裡,很多反人性的規定,都需要皇帝推動才能改變。就像肉刑這樣,很多人覺得又沒人逼你去犯罪,既然犯了罪也沒什麼好可憐的,反而嚴苛些還能起到威懾作用。

15歲的女子緹縈,為救被判肉刑的父親告御狀,竟推動了歷史程序

遺憾的是,受這些刑罰的人,不全都是罪大惡極的人,甚至還有被冤枉的。被用上肉刑後,哪怕最終平反昭雪,也無法讓身體上受的傷害復原,對人的心理是很大的璀璨。

漢朝之前,中國可稱為上古時代,各種反人類的肉刑很多,比如孫臏就被挖掉了膝蓋骨。而對一個文明來說,震懾必不可少,但稍有犯錯就會有如此大的後果,會讓人失去精神。

對這個肉刑,許多人都有意見,但卻不敢說。最後卻讓緹縈這樣的一個小姑娘給推動成功,對此,投筆從戎的班固說道,“百男何憤憤,不如一緹縈。”

可見緹縈的作為,意義深遠,不僅是救了自己老子那麼簡單。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廢除肉刑,是中華民族在文明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這樣一個小女子卻能為了救父而不怕危險,她的勇氣和孝道讓人感動,而因她救父引發的刑制改革,更是讓後世受益匪淺,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