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 北宋滅亡, 為什麼滿門忠烈的楊家將不出來抵抗金兵?

楊家將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忠臣良將,楊家對北宋的盡忠,是世人都看到的。但是既然楊家父子和女將都這麼盡忠能打,為什麼北宋還會滅亡。楊家將為什麼沒在關鍵時候出來拯救北宋呢?

其實楊家對北宋的盡職一直在持續,是無可厚非的。楊繼業率領兒子們,血戰金沙灘。這一戰讓楊繼業碰壁自盡,七個兒子,最後只有六郎逃出生天,繼續為北宋建功立業,其餘六子,老四和老五失蹤,剩下的全部被殺,是滿門忠烈。而北宋的滅忙,與楊家將的鼎盛時期,有不少的時間間隔。

楊繼業死的時候是公元986年,而北宋滅忘是1127年,中間相隔100多年,楊家的後代在楊延昭之後再沒有強大起來,是很大的原因。楊家七子之時,這幾個兒子都能文能武,武功非凡,每次上戰場都是勇猛殺敵,器宇不凡。但是到了後期,整個北宋都是重文輕武,楊家在遭遇了重創後,人口銳減。再加之後來的國家重文輕武,很多子嗣都沒有在武將方面發展,即便發展,也很難再像當年楊繼業一樣,坐到觀察使和節度使的位子。

楊家最有名的幾個人分別是楊繼業,和兒子楊延昭,及孫楊文廣。楊文廣去世的時候是1074年,當時他的官位是步軍都虞侯。在他之後,楊家在朝廷中做武官的人,幾乎都沒什麼名氣,有傳聞說楊志也是楊家將的後人,他在朝廷中供職的時候,也僅僅是個殿帥府制使,官位並不高。

因此,楊家後人沒有再出現做高官的武將是一個原因,並不是說楊家後人不救國,只是官微言輕,人們看不到罷了。另外,北宋後期重文輕武,是一個大的社會原因。

楊繼業在歸順北宋皇帝之前,是跟隨北漢君王的,之前姓名也隨北漢皇帝劉崇改更為劉繼業,直到歸順北宋後才改回自己的姓氏。建朝初期,國家邊疆動盪不安,因此武將對於國家非常重要。而當江山穩定後,國家肯定是要以發展經濟為主,因此在中後期,北宋的文官比武官更加吃香,武官們都沒什麼發展機會。這也導致,後期有的楊家後人,為了仕途,棄武從文。

國家穩定後,北宋君主便不允許武將手握重兵,這就是為了防備有武將的權力過大。在皇帝有意消除武將的兵權後,更加重視文官的人才。北宋時期有很多有名的文官比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寇準,但是武將自從楊家將後再沒有什麼有名的將領出現。

靖康之變,是這個朝代滅亡的關鍵。欽宗二帝都過於輕敵,人家金兵都打到都城了,皇帝還一點防範意識沒有。由於長期的重文輕武,北宋的140萬士兵戰鬥力都弱成渣了,武將又長期受不懂戰鬥的文官制約,導致北宋後期雖然有兵士,但是無戰鬥力。最終鼎盛時期的北宋居然被7萬金兵打敗,連皇帝帶妃子,全被人俘虜了。

這麼說來,北宋的滅亡,完全是幾任皇帝對武將的不重視加上過於自信導致的。沒有遠見的北宋皇帝們,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末期的北宋,別說是楊家將重生,就是再加上兩倍的楊家將,也無法挽回敗局。就算武將再強盛,也架不住士兵沒有戰鬥力,皇帝看不清戰局,就是累死將軍也阻止不了金兵的入侵,畢竟一個好漢還要三個幫呢。因此北宋的滅亡,根本找不到楊家的頭上,完全是領導者的失策。

參考文獻:[1]《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2]《北宋志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