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劉秀現在被譽為最完美的古代帝王,而真實情況,可能是大相徑庭,並非如此。劉秀如果不是東漢的開國君主,恐怕會更少被提及。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人一生下來,可能就具有“八卦”基因。想要世人記住一個人,流傳一個人的事蹟,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些非常突出、醒目,且影響深遠的事蹟,至於所做的事情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那不重要。最多一個是流芳千古,另外一個是遺臭萬年,反正,都能被世人記住,並津津樂道。

劉秀呢?用四個字來形容最為貼切,那就是“中規中矩”。而有這個特點的人,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被淹沒掉的那部分。

同時,新朝末年的戰亂,缺乏名帥、名將、名謀士,相比其他朝代更迭時的戰爭,東漢的統一戰爭,整體水平,至少差一個等級。

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亂下來,都沒能留下幾個能夠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將,也就是王莽、劉秀、劉玄等一票君主,還能給人留下點印象。所謂的“雲臺二十八將”,一說出來,恐怕大多數人都是兩眼一抹黑,都誰呀,幹過什麼事情呀?

相反的,一說到秦末大起義,恐怕多數人都能扳著指頭說出來一大串個性鮮明,能力超凡的名臣良將來。而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也都差不多,文臣、武將,是人才輩出。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可是東漢的統一戰爭,因為劉秀的對手太菜,整個過程過於“輕鬆”,就鮮有特別突出的人物出現。

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為什麼這麼說?就因為戰爭形勢瞬息萬變,戰場的將領,必須根據當前戰局,隨機應變,快速反應。如果還要請示君主,即使是派加急快馬,來回傳遞資訊,恐怕也早已貽誤戰機了。

而在《後漢書》中,卻大書特書了劉秀遙控指揮作戰,卻屢屢取勝;而前線的將領,每次不聽劉秀遙控,就會奇蹟般大敗的事蹟。

這……曾記否,後來的宋朝皇帝就非常喜歡遙控指揮,干涉前線將領作戰。然後,原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宋代名將曹彬、潘美等人,被遼國大軍差點虐成殘廢。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正因為劉秀的對手很菜,沒有項羽、章邯、龍且之類的頂級名將,所以,他的手下也不可能產生諸如韓信、張良、蕭何、樊噲之類的頂級良將、謀臣。

劉秀本人的戰績也並不輝煌。

即使是扭轉了起義軍與新朝作戰局勢的昆陽之戰,也只是採取了劉秀所出的策略,劉秀本人並非主帥。更主要的是,此戰取勝的關鍵,並非劉秀帶來的援軍,而是留守昆陽城內的數千玄漢軍隊。如果沒有城內守軍堅持了近一個月,嚴重挫敗了新朝大軍的銳氣,不要說劉秀只帶來一萬多援軍,即使有更多的援軍,恐怕也很那輕易取勝。

統一戰爭,原本應該是最有故事的戰爭,應該出現一大批優秀人物,鬥智鬥勇,捨死忘生,給後世留下很多教科書式的戰爭模板(比如韓信、項羽,留下了多少戰爭策略,一直被後人所效仿),成為不可磨滅的人類精神和文化遺產。可是,東漢的統一戰爭,卻過於乏善可陳。

東漢的開國功臣,相對其他朝代的開國功臣,有點“菜”。因此,他們被劉秀完全掌控於股掌之間。劉秀也就並不懼怕他們造反。在這種情況下,劉秀自然不需要大肆屠殺功臣了,只需要解除他們的兵權就可以了。即使他們反了,劉秀也有足夠的信心拿下他們。

不過,即使是這樣,劉秀還是對這些開國功臣百般防範,除了極個別的留在了朝堂,其他的都回家享福去吧。

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兵權,劉秀還是不會放心的,他一定會派人監視這些已經解除了兵權的功臣。只是,他做得不像朱元璋那麼極致,在家流兩滴眼淚,晚飯吃的是什麼,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因為缺少話題性,所以,史書上也根本不予記載。

而實際上,劉秀並非不殺功臣,只是做得更加“陰狠”,讓人不易察覺罷了。我們前面說過,劉秀的軍事才能遠遠超過他的所有部下,他想殺一名將領,只需要逼對方造反就行了。然後,就可以借平叛為名,名正言順的殺掉對方,而不落罵名。比如劉秀統一之戰前期的鄧奉、龐萌,還有立國後的開國功臣彭寵,都是被劉秀逼反,然後慘遭殺害的。

如果把劉邦、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虎狼之將,交給劉秀,恐怕劉秀也會“激動”到睡不著覺。這些人能量太大,有一個造反,他都吃不消。特別是諸如韓信、藍玉這種,劉秀不殺他們?恐怕難。

而在國政方面,劉秀也同樣鮮有澤被後世的建樹,倒是還給後人留下了不小的隱患。

一說起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的功績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而且,個個影響深遠。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秦始皇的一統華夏,取消分封,設立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等等,等等,哪一個不是影響了華夏上千年的改革措施。

漢武帝打殘了匈奴,征服了西域,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還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四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推恩令”,成功解決了削藩問題;鹽鐵官營……同樣很多事蹟都影響了中國上千年。

唐太宗任用賢才,從諫如流,威震四夷,讓華夏的影響力,波及到了全球,到現在,世界各地,華人的聚居區都叫“唐人街”。更不要說,李世民還發動過舉世聞名的“玄武門之變”了,雖然不是那麼正面,卻也讓人印象深刻。

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斧聲燭影”也讓人津津樂道了上千年。最主要的是趙匡胤搞軍事改革,揚文抑武,最終把宋朝給搞成了“弱宋”。雖然不光彩,卻同樣成了世人討論的話題。最主要的是,由趙匡胤奠定的寬容基因,讓宋朝經濟,站上了世界之巔,不得不給趙匡胤點個贊。

反觀劉秀呢?

加強中央集權,整飭吏治,精簡官員?

朱元璋會跳出來,你有我幹得極致麼?!!!

連順治都不服,肯定會振臂疾呼:“我大清不服!”

軍事方面,戰爭前面說過了,這裡就不說了。軍事改革更不成功,東漢末年的大亂世,個個諸侯都是擁兵自重,特別是允許私人武裝,即所謂的“部曲”,更是讓地方豪強有了跟朝廷對抗的資本。

其他的諸如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囚徒,重新丈量田畝,增加稅收,抑制豪強之類,恐怕連王莽都不服,最多王莽只能喃喃的說,沒幹好罷了。只要是新的朝代建立,都會有各種措施,與民休養生息,迎來一個小的治世,劉秀做得並不突出。

而在對待四夷的政策上,劉秀將匈奴等部內遷,卻沒有制定出相應的管理、融合這些蠻夷部落的策略,最終導致了在西晉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的大慘劇,北方漢人幾近絕種。雖然五胡亂華,不能完全怪在劉秀頭上,劉秀還是有責任的。

看看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後,對於留在內地的蒙古人,就實行了多種漢化政策,諸如必須蒙漢通婚等等。透過血脈、文化的不斷融合,讓這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不但很少跟漢人起衝突,甚至還忠心耿耿的幫大明守護江山社稷。最終,徹底融入了漢人。

這就是兩者的差別。

原本,劉秀寬厚,城府深,做事謹慎,是不是可以上演從諫如流,君明臣諍的好戲。

沒有。

劉秀沒能上演唐太宗和魏徵那樣從諫如流和直言進諫的好戲。反而是到了晚年,迷信圖讖,屢屢與不信圖讖的大臣發生衝突,甚至逼死了敢於直諫的韓歆等大臣。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而在後宮和繼承人上,劉秀同樣沒有免俗,只不過,劉秀的兩位皇后都太明事理了,所以,沒有出現大的亂子,也就失去了話題性。

“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如願了,可是在迎娶陰麗華不足一年,他就為了和真定王劉楊聯盟,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

當了皇帝之後,劉秀先立郭聖通為皇后,後來,又因為對陰麗華的愧疚,廢郭氏立陰氏。

劉秀此舉,實際上是負了兩個人,傷了兩個人,對郭、陰兩人都是“忘恩負義”。好在,兩個女人都很識大體(也許,是因為她們更瞭解劉秀的另外一面),都沒有跟劉秀鬧翻。可是,在背後,兩人肯定都會感到委屈,流過不少眼淚。

郭皇后被廢時,其子劉彊已被立為太子。劉彊主動上表請辭。劉秀就改立了陰麗華之子,即後來的漢明帝劉莊。

原本,廢立皇后,皇位繼承,都是宮廷大戲,可是在劉秀的“手段”之下,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全給擺平了,又沒了話題性。

總結下來,對於劉秀,有什麼好說的,平平淡淡幾句話,不就總結完了麼。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事蹟呀。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史書都隻言片語的略過!

要說,劉秀一生,有沒有值得說的,有趣的事情呢?當然有。

別忘了,劉秀的名字可是“秀”,可是曾經火爆一時的網路梗。

別說,這個名字來得也絕對“秀”。

劉秀的母親生劉秀時,“赤光照室中”,還算平常,大家都這麼編。

可後面的就比較神奇了。

這一年,“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縣中的禾苗,一顆之上竟然都長了九個穀穗,自然是個大豐收的年景,你說“秀”不“秀”。於是,劉秀的爹劉欽就給劉秀取名“秀”。

“秀兒,你可以坐下了!”

越有趣的歷史,越有故事的歷史,越突出的歷史,越吸引人。劉秀重視儒學,行事也過於中庸,不管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在正常範圍內,自然沒什麼好多說的了,那麼,也就只能隻言片語,一帶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