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呂不韋,《史記》裡是陰謀家,書信中卻拿他和聖賢並列

秦國丞相呂不韋,原來是衛國商人,在趙國首都邯鄲遇到秦國質子嬴異人,認為“奇貨可居”,花費重金想方設法將異人救回秦國,有費盡心思將本不受寵的異人扶上秦國王位。這筆投資可以說是回報巨大,呂不韋成為秦國丞相,在異人去世後更是一度把持朝政,可惜遇到嬴政這位強悍的千古一帝,呂不韋最終落得自殺身亡的下場。

司馬遷寫呂不韋,《史記》裡是陰謀家,書信中卻拿他和聖賢並列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呂不韋作《呂不韋列傳》,對呂不韋的行為頗有嘲諷,甚至還將本是野史中的故事“呂不韋將懷孕的姬妾送給異人,其實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也寫進列傳中。在《呂不韋列傳》裡,司馬遷用輕蔑的語氣,將所有出場人物都大加鞭笞,呂不韋唯利是圖,竊國者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才能平庸,沉迷酒色;秦始皇的母親為人放蕩,周旋在異人、呂不韋、嫪毐之間,甚至還為嫪毐生下兩個孩子;秦始皇兇狠殘暴,逼死呂不韋,殺死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將生母放逐。

《呂不韋列傳》的最後,在每一篇的例行點評“太史公曰”更是用諷刺的語氣說:“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孔子說的“聞”,意思是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做起事來卻不擇手段,騙取名望的人,司馬遷認為呂不韋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人物。

司馬遷寫呂不韋,《史記》裡是陰謀家,書信中卻拿他和聖賢並列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呂不韋多有貶低,但在他寫給友人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中,呂不韋卻以另一個形象出現。《報任安書》中寫道:“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寫呂不韋,《史記》裡是陰謀家,書信中卻拿他和聖賢並列

在司馬遷的私人書信中,呂不韋成了“卓異而不凡的人(倜儻非常之人)”,並且和演《易經》的周文王、作《春秋》的孔子、還有屈原、左丘明、孫臏、韓非子這些聖賢並列,司馬遷的態度轉變是因為呂不韋主持發動了自己的三千門客編寫了一部鉅著《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儒家思想為主幹,融會貫通了名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多家思想,博採眾家之長。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這部著作的問世,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思想流派——“雜家”的誕生,呂不韋則被認為是雜家的創始人。

司馬遷寫呂不韋,《史記》裡是陰謀家,書信中卻拿他和聖賢並列

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原意是想作為秦國治國的總綱要,但呂不韋死後,人亡政息,秦國任用韓非子、李斯,以法家治國,使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都在秦朝受到壓制。但《呂氏春秋》這部鉅著的歷史、思想和哲學價值,在古代一直受到推崇。因此在司馬遷的眼裡,呂不韋是一位骯髒的政治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