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戰神,如果他沒有暴死,是不是就能打敗契丹統一中國

趙匡胤在統一了南面和西南面的大片江山以後,由於英年早逝,因此沒能打敗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中國的大統一。也因此,很多人深為痛惜,覺得如果再給趙匡胤幾年時光,如果不是有人故意把他毒死(歷史上一般認為趙匡胤是被他的弟弟趙光義毒死的),那麼,趙匡胤就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宋朝將成為與之前的漢朝、唐朝一樣的朝代,也就不會一直和北方少數民族產生摩擦和內耗了,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肯定就會到來。同時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沒有太多生存的空間,因此不可能發展出遼夏金蒙這麼多強悍的民族,也因此之後的元朝和清朝也不會出現了。

不過,雖然趙匡胤獲得了那麼多讚譽,有那麼多人把大統一的希望,寄託在趙匡胤的身上。但是我認為,就算趙匡胤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繼續活著,他依然不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實現大統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趙匡胤是戰神,如果他沒有暴死,是不是就能打敗契丹統一中國

一、實現大統一的時機已經消失。

實現大統一最好的時光,應該是在柴榮時代。柴榮當時只用了三個月,就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個州。但柴榮很快去世,接著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江山。然後趙匡胤改變柴榮“先北後南”的戰爭策略,選擇了“先南後北”的策略。

實際上,趙匡胤的這一改變,就把打敗契丹,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丟掉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柴榮時期,契丹剛好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政治不穩。由於耶律德光南下後,雖然滅掉了後晉,但是他也死在了南下的路上。因此契丹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爭鬥,這種爭鬥讓他們在內戰中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再應對南邊的國家。當柴榮在全面殺入燕雲十六州,準備直取幽州的時候,契丹甚至想放棄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趙匡胤如果在這時候,繼承柴榮的事業,繼續北伐。那麼,就算不能完全拿下契丹,獲得燕雲十六州也是個大機率事件。

可是,當趙匡胤在平定了南方和西南以後,這時候契丹的內部已經趨於統一。遼穆宗被殺掉,遼景宗繼位。遼景宗是一個非常好的皇帝,他政治清明,任用賢能,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相繼崛起,遼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雖然還沒有到達遼聖宗與蕭太后當政的全盛時期,但是戰鬥力已經相當強悍。如果這時候趙匡胤發動與遼國的戰爭,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趙匡胤是戰神,如果他沒有暴死,是不是就能打敗契丹統一中國

二、趙匡胤猜忌武將讓軍隊的戰鬥力大為降低。

趙匡胤在攻下南方和西南方,實現了小統一的時候,由於害怕整個五代時期,武將做大的事情發生,因此非常猜忌武將。

由於猜忌武將,趙匡胤先是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他的“義社十兄弟”們的兵權。接著又先後解除了其它一些帶兵能力很強的將領的兵權,提拔了一些沒有什麼帶兵打仗經驗,在軍隊中也沒有什麼威望的人來當將領。

接著,宰相趙普又告訴趙匡胤,這樣還沒有完,因為這樣也不能確保軍隊不造反。就算是一些新提拔的將領,如果他們在軍隊中混得臉熟了,他們依然有可能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趙匡胤又一次對高階將領的權力進行了拆分,透過拆分後,讓高階將領的權力變小。

同時,趙匡胤又對整個軍隊的體制進行了改變,讓最強悍的軍隊都集中在都城一帶,邊疆所囤積的,都是一些比較弱小的軍隊。

這樣一來,整個軍隊的戰鬥能力,就大為減弱。雖然趙匡胤為了彌補這種減弱,採用削木為“兵樣”在全國選人的方式,選擇強悍的人當兵。但是,整個將領的能力和權力都大大減弱,整個邊防軍的戰鬥能力都大大減弱,當他們去和契丹遼國打仗的時候,還能打敗他們嗎?

趙匡胤是戰神,如果他沒有暴死,是不是就能打敗契丹統一中國

三、趙匡胤打契丹的願望變得很不強烈。

趙匡胤在統一了南方和西南方以後,他就沒有再對北邊發動軍事行動了。他之所以不再發動軍事行動,他自己有解釋。他說的是,設立“封樁庫”,籌集銀子,向契丹購買燕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賣,那時候再把這些錢散出去,招募壯士,用來打擊契丹。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趙匡胤的心裡,已經認為契丹是一塊硬骨頭,輕輕鬆鬆是不可能拿下來的,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而且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時,趙匡胤的目標還只是針對燕雲十六州,完全沒有談契丹全境的問題。

趙匡胤這個認識也是對的,因為那時候的契丹已經強大起來了。但同時也說明,趙匡胤北伐的願望是不強烈的。沒有強烈的願望,要實現遠大的目標,顯然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