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編者按:在之前的文章,我們曾經討論過中國古代的各種下營法,其中也包括部分以長期駐軍為目標所修築的半永久性防禦工事。這些防禦工事在北宋時期與屯田相結合,形成北宋時期的堡寨,而在明清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那麼堡寨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對軍隊而言,安營紮寨的重要性不必多言,而當軍隊長期駐守一地時,往往會在駐地修築一些永久或半永久的防禦工事。北宋兵書《武經總要》之中所載繁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在駐地壘石牆、掘壕溝,構建一些半永久的防禦工事,將軍隊與一般民眾隔開。而在駐地內部則會搭建一些營房供士兵居住。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說起來,長城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修築而來的,但長城顯然是一種永久性防禦工事,與軍寨所修建的防禦工事相比更為堅固、綿長而耗費時力。直到宋代之時,戰爭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是石敬瑭獻上幽雲十六州使得河北駐防變得更為困難,而西北地區沙漠化趨勢加深又導致了西北防線難以構築。這倒不是為宋朝尋找藉口,這種特殊的形勢導致了堡寨的出現。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太行山

不僅如此,太行山地區地理隔絕相對嚴重,北宋在陝西共分為五路,東起麟、府,西盡秦、隴,地長二千餘里,不僅防線綿長,而且地勢複雜,自然面臨著兵力的分散與防禦上的困難。歐陽修認為正是因此,“吾兵雖眾,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賊之出也,常舉其國眾,合聚為一而來。是吾兵雖多, 分而為寡;彼眾雖寡,聚之為多。以彼之多擊吾之寡,不得不敗也。”(《歐陽文忠公文集·卷144》)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吳玠是北宋末年西軍統領之一

西北駐軍的另一個困難,則在於糧食的補給。太行山脈水系並不發達,越接近宋夏交界的地區越是如此,這意味著進行補給之時轉運費用會大大提高,有時運費比起補給物資本身而言更高。其實,歷代王朝都為往北部前線運輸糧草輜重而煩惱,故而在秦代以後,為了減輕前線的供給壓力,軍隊常常在常駐地進行屯田。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屯田契

屯田之時,士兵需要對農田進行耕作,除了一部分上交外,往往還有不小的一部分可以當作自己的收入。但進行屯田亦需要面臨另一個問題,即屯田之處往往在敵我交界前沿,非常容易遭受敵人破壞,因此除非是大軍駐紮之處,那種規模較小的軍屯也容易受到威脅。而這一點,又與宋朝西北地區那種兵力分散的軍事部署格局有了一些衝突。在宋夏戰爭爆發以後,兵力分散、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集中暴露出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直到范仲淹進駐西北以後,開始將防禦性工事與軍事屯田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新功能的軍事設施——堡寨。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石堡寨遺址

堡寨的外圍由永久、半永久的防禦工事組成,其選址較之軍隊駐地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往往在要害險隘之處,史念海先生直言:“這些堡寨實際就是關隘,扼守著西夏向東南進攻的要道。”(《河山集·第四集》)但除此之外,堡寨還能夠保護屯田、耕地並進行道路建設,“同西夏爭奪邊境地區的人口和土地資源,並滿足宋軍的後勤補給需求”(程龍《論北宋西北堡寨的軍事功能》)。在與屯田相結合以後,堡寨發揮出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但堡寨的意義還不僅僅侷限於此。若結合宋軍在西北的兵力分佈,至多二、三十萬人分佈於二百餘處堡寨之中,並且因為地勢難以形成十萬人左右的大兵團(曾瑞龍《拓邊西北》),故而各堡寨的防禦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但若在險隘處修建永久性防禦工事,那麼防守的壓力便會小了許多。並且這些堡寨處於西夏南下的必經之路,如果試圖繞開堡寨進一步南下,就很可能遭到追擊與偷襲。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由於堡寨可以有效保護屯田,所以宋廷便透過給予土地以及保護,在當地招募土兵、鄉兵。這與歐洲中世紀的莊園農奴有相似之處,在動盪不安、盜賊橫行的歐洲,莊園主透過向農奴提供保護來換取其勞動(諾思《西方世界的興起》),而西北的堡寨則透過提供保護以及土地來換取鄉兵、土兵的勞動以及戰鬥。當西夏軍逼近時,諸堡屯的鄉兵便會齊赴城寨配合正規軍防守。至禁軍出戰,鄉兵們便留守城寨之中,而正規軍則可以安心奔赴前線。直到宋神宗時期,陝西五路鄉兵甚至超過十萬人。(強文學《宋夏戰爭中的鄉兵與堡寨》)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分散的堡寨還能夠形成彈性防禦體系,縱然不能在前沿延緩夏人的軍事入侵,但卻可以分散其兵力、沿途對其進行阻擊,靈活地與敵軍進行作戰。在1092年洪德城戰役中,西夏梁太后率二十萬兵力親征。當時西夏所進攻的環慶路方向守軍只有5萬人左右,除了戍守兵員以外的野戰部隊不過2。6萬,其後所得援兵也就三萬人左右,並且尚不能全盤投入戰鬥,但卻硬是透過快速機動、轉換正面以及堡寨防禦來對敵人進行打擊,最終戰勝夏軍。梁太后“幾不得脫”,從間道倉皇逃走,而夏軍也在其後被迫乞和。(王曾瑜《拓邊西北》)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梁太后的影視形象

從實際來看,單獨的堡寨根本不足以與北部的長城防禦體系相提並論,但堡寨首先是屯田體系的一部分,又透過提供土地與保護來動員當地的勞動力,這無疑大大減輕了宋朝在陝西五路的後勤壓力。與此同時,透過堡寨所構建的彈性防禦體系相當適應陝西的地形,能夠以較少的兵力遏制甚至擊敗敵人。在熙寧以後,沿邊堡寨的數量增多,西軍甚至透過堡寨奪回了橫山天險,從而擁有了掐死西夏的可能。但這些努力在後來卻因女真南下而付之東流。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童貫的影視形象

明、清兩朝也意識到了堡寨防禦體系構建的意義,除了陝西地區以外,在長城沿線也修築了數量龐大的堡寨,明“九邊”沿線共建軍事堡寨680座,並與軍戶制度相結合,於當地進行軍屯。而這些軍堡當然也具有防禦職能,明代都司衛所制度便是長城軍事聚落防禦體系的基本管理及運轉制度。(徐凌玉《明長城軍堡形態規制研究與比較》)

瞧不起遊戲裡的碉堡流雖比長城寒磣,北宋西軍靠它差點掐死西夏

▲自《明長城軍堡形態規制研究與比較》

本文

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

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禿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