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擁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有富裕繁華的盛世,也有殘酷黑暗的亂世。

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十大亂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可能每個人對亂世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有不足的地方,還望補充。

注: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十、清末亂世

清朝早期政治清明,保疆拓土,但到後期,正處西方資本主義萌芽與大發展,腐朽沒落的封建帝國面對西方新興資本主義的船堅炮利,便無可奈何,屢遭欺辱,除了國外,還有本土官逼民反的太平天國起義。

清朝末期的閉關鎖國使得國家與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自從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之後,中華民族就陷入到了短暫性戰亂頻繁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歷史就是由戰爭組成的歷史。這個時期是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時期,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奮爭史。這個時期的影響深遠。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九、明末亂世

明朝末期,外憂內患,問題不斷。外有清朝入侵,內有農民起義,再加上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最終走向末路。

社會狀況: 首先我們看天災方面,主要在於陝西、河南諸地頻有地震發生。兼有“蝗災”“蝗禍”,故致民不聊生。

其次從社會層面上看,由於明末人口壓力進 一步增長,生產的糧食供不應求,兼有諸多汙吏作梗,(據當代某些史學家分析,沒有引入馬鈴薯等新作物是其主要原因)。

最後當然如每一個王朝的末路一樣,“人禍”必不可少,魏忠賢雖被成功剷除,然其影響一時很難平復,加之明思宗雖然勤政,但有些好大喜功、處事急躁。以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為孽,外有努爾哈赤皇太極掣肘。終於積重難返,公元1644年,明亡。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八、元末亂世

元末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貴族搶佔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

當時,黃河氾濫,給沿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民中普遍流行著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徵發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貪汙作弊,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

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便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起義,於是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裹紅巾,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蒙元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最終致使其在中原的統治土崩瓦解。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七、五代十國亂世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比五胡亂華,戰國七雄還要亂的多,因為這是一個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混戰,政權更迭快。

說五代十國就要先從它的形成說起,唐朝實行的是藩鎮制度,唐朝前期的時候還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無能藩鎮割據,導致各地的軍閥勢力不斷擴大,最後唐朝支撐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大唐這個最大的障礙垮掉以後,各地的藩鎮節度使的機會就來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從上到下都是被聖光籠罩,像是受到神聖的指引,於是紛紛宣佈獨立,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權,於是就出現了五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朝代在當時是最具影響的,但是朝代太多後世為了和以前的朝代進行區分,所以在每個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個後,這就是:五代,關於十國本章就不說了,因為十國都是一些很小的國家,基本沒有什麼影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五個國家。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六、南北朝亂世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在此期間,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頻繁的人口遷徙和災難;只有西晉短短36年,勉強算是名義上的“統一”,但其內部衝突和爭鬥亦極為慘烈。長達400餘年的時間裡,多重矛盾交錯並織,形成了一個巨大而持久的“歷史漩渦”,素為治史者所慨嘆。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秦漢舊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機的孕育期。貫穿於兩個過程之中並對歷史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與國家關係及其互動作用機制。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五、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成漢政權和劉氏政權建立(304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祖逖、桓溫等名將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復失土為己任。東晉與五胡的戰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河淮地區為南北交戰的主戰場。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四、東漢末年亂世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係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東漢末年被歸入廣義的三國時期。

背景: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計程車族政治。 另外東漢末年的戰亂,要比三國時期的戰亂更為的殘酷。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三、秦末亂世

秦朝建立後,統治殘暴,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 秦朝的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各地農民紛紛殺掉官吏, 攻佔郡縣,響應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繼起領導秦末農民戰爭的是項羽 和劉邦。

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大敗秦軍主力。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佔咸陽。 號稱強大的秦朝,終於被革命的農民推翻了。

秦朝滅亡後,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 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最後,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自此,秦末亂世時期,正式結束。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二、戰國亂世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

“戰國”一詞最早出自漢代劉向的《戰國策》。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哞爭權,蓋為戰國。”

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併,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佈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

“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佔趙國的便宜。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

一、春秋亂世

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日漸衰落,諸侯國為爭奪實際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諸侯王有五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領導下的齊國東征西討,消滅和降服了中原地區的一些弱小國家,國力強盛,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因此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隨著宗族政治的日趨解體,傳統的禮樂制度也難以繼續維持。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各國的政治鬥爭中,經常會發生以下犯上的奪權事件,不遵循舊有禮制的現象也會時常出現。一些從諸侯手中奪取了政權的卿大夫,不僅僭用諸侯之禮,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禮制。

有鑑於此,孔子繼周公之後再次加工和改造了禮樂制度,努力要將社會重新納入禮樂的規範,但是他的理想並沒有實現。到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加速使傳統的禮樂制度被徹底破壞。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法律制度普遍建立,從而將禮樂的地位取而代之,成為維護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時殘存的禮樂,已經流於形式,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