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一十四)!

公元前627年冬,晉國軍隊在陽處父的指揮下,與令尹子上率領的楚軍在泜水兩岸各自紮下營寨,隔江對峙。

陽處父想誘使楚軍交戰,就給子上去信說,如果你想打,就渡河來打,我後退三十里;或者你後退三十里,放我過河去交戰也可以。

子上在手下將領成大心的勸阻下,沒有主動渡河,而是安排楚軍後退,要求晉軍過河來戰。

陽處父見楚軍後退,不但沒有按照約定渡河,而且對晉軍將士說,楚國人已經逃跑了,我們不戰而勝!隨即帶領晉軍班師回朝。

子上被陽處父狠狠地晃點了一下。他後撤之後,左等晉軍也不來,右等晉軍也不來,派人去打探,才發現晉軍早已退兵。子上覺得既然敵人都走了,仗也打不成了,那就回家吧。於是,他也帶著楚軍回到了郢都。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一十四)!

子上萬萬沒想到,他一回到國內,就遭到了楚國太子商臣的陷害。

商臣對楚成王說:“子上面對晉國大軍,沒有放出一支箭,沒有殺死對方一名士兵。他一定是收受了晉人的賄賂,才會這麼輕易地放過了敵人,這是楚國的恥辱,子上罪不可恕!”

楚成王本來就對子上心懷不滿。這位令尹大人竟然不知道保護好公子瑕這顆重要棋子,致使他在新鄭遭遇車禍,被俘後丟了性命,直接導致楚成王在鄭國設定傀儡政權的計劃破產。接下來,他在對晉國用兵時又堅守不戰,很令楚成王惱火。現在聽到商臣的讒言,更是怒火中燒,於是不問青紅皂白,立刻派人殺了子上。

太子商臣為什麼要誣陷子上呢?原來,他早就對子上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致對方於死地。

幾年前,楚成王打算冊立商臣為太子,他向子上詢問意見。

一般說來,當一位國君對大臣說,我想立某個兒子做繼承人,你怎麼看啊?這句話本身就說明,國君已經打定了主意,他表面上是徵求大臣的意見,實際上是希望對方順著自己的話鋒,贊同自己的決定。國君有此一問,其實是在考驗這名大臣是否與自己同心。

子上是個直脾氣,不懂得這些鉤心鬥角。他對楚成王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大王您春秋鼎盛,何必這麼早就考慮立太子的事情呢?您的子嗣眾多,受寵的也有好幾個,如果現在就立商臣為太子,萬一將來您改變了主意,到時候一廢一立,咱們楚國恐怕就會發生內亂啊!”子上頓了頓,又添上了一句:“雖然商臣是您的長子,但是咱們楚國冊立繼承人的時候,並不遵循中原那套嫡長子繼承製,廢長立幼也是有的。況且,商臣這個人的面相不善,蜂目豺聲,而且性格兇殘,大王您還是不要考慮立他為太子的好。”

俗話說,相由心生。子上認為商臣的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看上去就很陰險殘暴,而做國君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包容的心,所以商臣不適合立被為儲君。

子上的這些話其實很中肯,也頗有遠見,然而楚成王主意已定,沒有把子上的話聽進去,仍舊冊立商臣為太子。商臣也從此對子上懷恨在心,終於,他抓住了子上無功而返的機會,向楚成王進讒言,一下子要了子上的性命。

公元前627年是非常熱鬧的一年。秦國試圖攻打鄭國,被商人弦高用計阻撓,轉而滅了滑國,緊跟著在崤山遭遇晉軍的伏擊,全軍覆沒;晉襄公打擊了秦國之後,又擊退了來犯的白狄,中軍帥先軫陣亡,隨後南下攻打許國,與楚軍隔江對峙;楚成王企圖更換鄭國國君未果,雖然沒有損兵折將,但是擔任國內最高官職的子上死於詭計;魯國的國君魯僖公走完了他小心謹慎的一生,壽終正寢。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一十四)!

其實,說魯僖公壽終正寢並不準確。《春秋》記載魯僖公薨逝的原文是:“乙巳,公薨於小寢。”《左傳》說:“(僖公)薨於小寢,即安也。”

國君居住的正殿稱為“路寢”,也就是正寢,是處理政務的地方。夫人、妾室居住的地方叫作“小寢”。東漢鄭玄認為,六寢者,路寢一,小寢五。 《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是路寢以治事,小寢以時燕息焉。”

魯僖公沒有死在路寢,而是死在與後宮女人嬉戲的小寢,所以《春秋》和《左傳》對這件事都持批評態度,《左傳》更是直接指出,魯僖公死於安樂。

魯僖公在位三十三年,他處事圓滑,政治上也並不短視。魯國很早就成為了齊桓公聯盟的中堅力量,齊桓公死後,魯國開始親近楚國,城濮之戰中基本保持中立,戰後參加了踐土會盟和溫地會盟。魯僖公雖然遊走於強國之間,但沒有像鄭文公作的那麼難看,算是憑藉自己的外交能力,在最大程度上為魯國謀取了利益。

魯僖公去世的第二年,一代梟雄楚成王突然離世。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一十四)!

楚國最高權力的更迭交替,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當年楚武王作為楚厲王的弟弟,國君之位原本落不到他身上,然而楚武王乾脆利索地殺死自己的侄子,自立為楚國國君。楚文王雖然是正常繼位,但他死後,他的弟弟子元趁著兩個侄子熊艱、熊惲尚且年幼,把持朝政長達八年。楚成王熊惲是楚文王的嫡次子,十歲出頭的時候就襲殺了哥哥熊艱,後來又在鬥谷於菟的輔助下殺死子元,坐穩了國君之位。

楚成王的一生非常精彩,他桀驁不馴,先後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抗衡,總體說來是與這些春秋霸主們平分秋色。畢竟,中原諸侯國如果想與楚國對抗,必須聯合起來,以聯盟的形式共同出兵。

當然,楚成王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如果他不是和齊桓公、晉文公等人處於同一時代,恐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不過,即便是北擴的勢頭一再受阻,楚成王依舊帶領楚國在漢水以南開疆拓土,闢地千里。

這樣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沒有亡於時間流逝,沒有死於征戰沙場,卻被自己的親生兒子逼死,真是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