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一、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

東周從公元前77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21年,整體延續了550年,這其中的兩個重要時期,也是從春秋到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空前活躍和發展,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時代諸侯國眾多,而有些小國人員本來較少,所謂的軍隊其實根本沒有多少人,軍隊之間的戰爭更像現在的打群架,也比較符合部落之間的矛盾解決方式。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當時總共有幾百個部落之間的小國,到了春秋後期,在史書資料中僅有170餘個國家的名稱了,諸侯之間開始出現大魚吃小魚的吞併現象,我們現在查閱資料可以知道,僅楚國就憑一己之力,吞併消滅了40多個小諸侯國,我們前面看到的曾侯乙,黃國等,最後都被納入到楚國的版圖之中。

但是那時的戰爭很有意思,由於參戰軍隊人員較少,所以戰鬥也都處於可控的狀態之內,都是一日之內解決戰鬥,而且彼此以君子行為作為約束,有時戰爭更像是目前體育比賽中的一種競技,雙方都會保持一種藝術性的戰鬥儀式,不會偷襲,也不會使詐,西方將這種勇士之間的較量稱之為騎士風度,其實兩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是這個行業的創立者。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隨著各自吞併的版圖擴大,到了春秋晚期,幾百個附庸的諸侯小國最後僅存下十二個強大的國家,而且根據孟子的記載,真正能稱得上是“國家”的只有七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韓、齊、秦、楚、燕、趙、魏、,如果記不住,就把這句諧音記下來“喊齊秦去演趙薇”。

進入戰國時期以後,隨著部落之間的合併和增強,部隊的人員得到有效的提升,春秋時期的君子交戰意識也被逐漸捨棄,各個國家的版圖面積相當於今日歐洲各國的大小,各個國家互不認輸,互相兼併,戰爭開始進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規模中,成為極為兇殘和血腥的曠日持久的膠著狀態,從公元前475年一直打到了公元前221年,延續了254年,也是中華歷史上分裂時間最長,對抗最嚴重,並且傷亡損失最大的一個階段。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就是這樣延續並互相糾纏著,而且民間的生活和交流也是同期交往著,加上游說在各國之間的治國理論和強國措施,也為“百家爭鳴”提供了舞臺和土壤,這個階段是鐵器出現並相對成熟運用的階段,不僅僅是用於冷兵器,更多的也是被投入到生產和創作之中。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二、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的藝術特徵

對玉器的製造而言,這也是戰國玉器脫離商周玉器特點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玉器用途廣泛,基本脫離了嚴格規範、宗法禮制的束縛,在那個提倡“君子比德於玉”的社會時代風尚中,將玉器製造的人格化,理性觀和道德觀,終於得到了一個全新的釋放。

這個階段的玉器開始出現創新的藝術設計,匠意大減,造型精緻流暢,形成藝術趣味濃厚的新風格。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而且這個階段開始注重玉材本身的物質美和藝術加工的創造美,玉雕作品主題明確,含義清晰,有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材質的造型和工藝的裝飾特點,獨樹一幟,在中國玉雕史上佔有光輝燦爛的一頁。

三、戰國時期的玉器鑑賞要點

戰國時期的禮儀用玉的制度仍然存在,但功能日益淡化,觀念上被賦予新的內涵。

用玉質材料製造的生活用具逐漸增多,主要有梳、韘、燈、杯、簡冊、博具等。

寫實像生作品有馬、人、獸、蛙等。新增品種有帶鉤、劍飾、璽印等。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占主導地位的玉,已發展至全盛。

形複雜多變,不斷更新,精品迭出,令人叫絕,是這時期的一大特徵。

戰國玉器造型注入了新氣象,造型日趨多樣,更顯生動活潑,如出現了帶附加裝飾的璧與璜、呈曲波狀結構的龍、增多了鏤孔的佩飾。

裝飾由繁變化向簡練、清新、規範化發展。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紋飾主要有谷紋、蒲紋、(勾連)雲紋、獸面紋、龍紋、鳳紋、鳥紋、蟠虺紋等,蒲紋、蟠螭紋是新增的,各種紋飾或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

造型裝飾,追求新意;構圖講究,佈局嚴謹;形象對稱,無可挑剔。

擺脫了商周以來的圖案化傾向,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風格。

早期繼承春秋的工藝,多使用透雕、平面雕刻、隱起等手法。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

中後期則側重於隱起法的應用,常用的單陰刻線細而利,走勢扭曲而委婉,花紋捲曲多相連,靈秀纖細又遒勁,井然有序地精細刻畫,被稱為“遊絲毛雕”,是戰國、西漢玉器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透雕技藝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這都得益於鐵製工具的普遍使用。

溫潤的玉質、精緻的琢工、繁巧的造型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沈華:從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戰國時期玉器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