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一、五十不交友

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在該篇文章中,林萬孝先生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的壽命是普遍較短的,尤其是男子的壽命更短。在夏、商朝時期,男子的平均壽命為18歲;到了周朝和秦朝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增加到了20歲;到了漢代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也增加了兩歲,達到了22歲;到了清代的時候,男子的壽命有了較大的增長,平均壽命為35歲,就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7年,我國人民(男女)的平均壽命也僅僅只有57歲。直到1985年之後,我國人民的平均壽命才有了較大提高,男子的平均壽命為66。96,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0。98歲。

就以1957年為例,50歲的男子已經成了耄耋老人,已經到了該安享晚年的時候了,是不需要再去創造什麼事業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沒必要再去四處結交朋友了。因為交朋友需要互相走動,需要有精神或物質上的付出,應該說也是一種負擔或負累,而對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來說,是很難承受的。

所以,民間才有了“五十不交友”的說法。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二、六十不撿漏

“撿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去撿拾別人不要或遺忘的東西。後來,這個漢語詞彙用在了文物界,其意思是:在賣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花很少的錢去購買很值錢的古玩。

古玩又稱文物或古董,是古代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物質,這些物質包括傳世品和地下出土品,常常被視為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縮影。

據稱,要想購買到具有一定收藏價值的古玩,自己需要有歷史學、方誌學、金石學、博物學、鑑定學及科技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那麼,自己就很難購買到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古玩。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古代人的壽命都比較短,真正能夠活到60歲的人應當屬於鳳毛麟角,而已經活過60歲的人恐怕也來日不多了。在年事漸長、來日不多的情況下,他再去購買一些古玩還有什麼意義呢?因為自己也“玩”不了多久了,所以,購買古玩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已經幾無意義。如果說他將古玩當成財富留於子孫,但子孫也不一定懂得古玩的價值。

因此,民間便有了“六十不撿漏”的說法。

當然,以上說法都是過去的說法,並不是現在的說法。現代人類的壽命都比較長,有些人甚至能夠活到100歲以上。因此,50歲或60歲的年齡並不是很大的年齡,該交友還需要交友;該撿漏還需要撿漏,畢竟還來日方長呢!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看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還是蠻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