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我一直對河南老鄉、秦朝丞相李斯懷有一種敬意、一些同情。 他出生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之中,家境貧寒,硬是憑著自己勤奮好學、執著追求,一步步地在政壇立足,受到秦始皇的器重,在一統天下以及穩固、治理秦朝過程中,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以至位極人臣,榮耀無比。他是個學者型的“宰輔”,在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中,有著重要的“話語權”。以他為主要代表建立的小篆書體,上承甲骨、金文,下連漢唐隸篆,成為千古一體,既是藝術又能實用。憑此就足以千秋留名,更何況他又是個政治家、文學家、大學者呢!這是敬佩他的方面。 說到同情,他不該受奸臣趙高等人蠱惑,在秦始皇身後,忘卻初心,篡詔謀逆,錯立“二世”,後落個被“腰斬”、夷三族的下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大政治家晚節不保,出此醜聞大錯,毀在“私利”二字上,令人同情亦生某種遺憾。

千秋功罪,自有人評說。我不及它,主要聊聊其小篆,重點是他名下的煌煌三刻:《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嶧山刻石》。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此三刻石,究竟是否真正出自李斯,爭議頗多。

始皇二十六年“書同文”,罷六國不與秦文合者之異文,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三篇凡3300字,均採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此頒佈天下,成為秦正式通用的官方標準正體。這說明,創制小篆者,決不僅是李斯一人之力,肯定是一個“團隊”所為,而且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醞釀、創制過程(先秦至秦王朝建立)。

小篆作為古文字的終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李斯作為“書同文”巨大工程的領銜人物,自身工於篆法應無疑義,後世評他創制小篆之論,亦在情理之中。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史載,秦始公東巡達五次之多,曾以小篆刻寫功德銘石7種。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原石毀失。所存除《琅琊臺刻石》為原石拓本外,其餘均是宋以後的摹刻本或翻刻本。目前出版的篆書類法書字彙,基本收錄僅是《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嶧山》刻石拓片。

三石均刻於始皇二十八年,全列在李斯名下,無疑成為秦代小篆書法的代表,官方規範、通行天下的主要書體。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先說

《泰山刻石》

。此石几經遷徙,現置山下岱廟,石斷字裂,毀痕斑駁。明初只存29字,至清宣統時僅存廖廖9字。好在尚有北宋拓本在,保住了156個字貌,尚算清楚,真乃歷劫生存也!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此石刻書法,歷代評敘多所肯定。

綜合而言,是說《泰山刻石》,端莊威嚴,雍容樸厚,用筆古勁,結體寬綽,疏密勻稱,字若飛動,更多地保留了篆書的藝術真諦。

清宋思仁《泰山述記》雲:“夫李斯小篆為八分之祖,斯不義不足論,而碑實為可寶,能繼周之石鼓、鼎銘,為漢金石刻之前步焉。”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此刻石源於先秦《石鼓文》及鼎銘文,體態神韻乃至精神氣象頗多相似。

尤其刻字同為端莊厚重,森嚴大氣一類,那種江山一統、唯我獨尊的氣勢氣魄,挾風夾浪撲面而來,令人望之肅然!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再聊

《琅琊臺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遊覽泰山後,又來到山東諸城的琅琊臺觀光。之後仍由李斯執翰,刻立了

《琅琊臺刻石》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此刻與另外兩刻石一樣,書風茂密巍然,工整謹嚴,不失大秦帝國的雄風威儀,但又個性鮮明。從它僅存的86個字來看(多殘破不清),筆畫的輕重緩急,拿揑得比較準確。結體錯落有致,多姿多型,氣勢或強或弱,亦在統攝之中,尤其它擅於追求內在勢能的轉換與聚合,筆畫微妙處匠心獨運,在沉著穩健之中透出一些活潑與變化,為此刻增色不少。可惜現拓本只能見線條的輪廓與走勢,大多字已難辨識。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最後說說

《嶧山刻石》

。此刻原石早毀,今傳摹刻本的《嶧山刻石》,是南唐徐鉉所存,其門人鄭文寶於淳化四年刻於長安。舊稱徐、鄭二人均擅篆書,因而經其手摹刻的《嶧山刻石》,“精神奕燁”、“筆畫圓勁,古意畢臻”,被歷代史家評為“下真跡一等”、“翻本第一”。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傳《嶧山石刻》為秦始皇東巡的第一篇刻石,四言句式(承繼詩經),三句一韻(為秦文學首創),文辭整飭簡潔,讀來朗朗上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秦二世詔書刻於秦始皇刻石之後,文字全部相同。

今傳《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中僅存殘字,而《嶧山刻石》則保留了二世詔書全文,並與《史記》中秦二世的有關記載基本吻合,為補全其他刻石文字提供了實物遺存,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此刻本可作為“玉箸體”小篆書法的典範之作。

清孫退谷《庚子銷夏記》中評曰:“舊稱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書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曲折處亦無偏側,惜不得見其手跡耳”。徐鉉摹寫李斯小篆,自是高手臨高手,顯示出不凡的功力,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臨習玉箸體,追慕秦時聖賢書跡,可看出大篆改小篆之新制,看出寫小篆也需紮實沉穩的功力,從而去理解鐵線篆、玉箸篆線條的魅力。

秦相李斯稱得上“小篆鼻祖”嗎?其名下的“三大刻石”藝術性如何

大篆改小篆,為秦始皇時代的一大創舉,是李斯為代表的一代人的創造。其創制原則,首要的是消除諸侯國的異體字,以秦正統字型取而代之。二是本著簡省、方便書寫,將金文大篆的象形繪意,改為勻稱的簡正線條,規範平穩端莊的字型。再就是力求美觀,視覺上有新鮮感,看上去適中舒服。李斯因創制小篆的功德之舉,被世人稱為“小篆鼻祖”、“小篆之王”,流芳千秋萬代,於他也是一種慰藉吧!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