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他的名字裡蘊含著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

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名字裡蘊含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

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他的名字裡蘊含著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

(圖片來自網路)

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劉備的名“備”字非常厲害,在《墨子·七患》中:“備者,國之重也。”“備”有好幾層意思,一是預備和準備的意思,二是防禦、防備、守備的意思,三是儲備的意思,四則是具備、完備的意思。單劉備的名字就非常了不起,基本上符合劉備一生的基本走向,從他在涿郡起兵可以說是準備爭奪天下的開端,然後不斷投奔各個勢力,比如袁紹、曹操、劉表等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在儲備自己的力量,以至於到最後萬事皆備的時候,他就立即稱帝做了皇帝。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劉備的成功還有一條線,而這條線則來自於他的字:“玄德。”《道德經》中關於“玄德”的記述,原文說:“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意思就是擁有貫徹不以智謀、權術為的治國法則,就是最為深遠奧妙的大“德”,這種‘大德’深遠無邊不可測量,它知道具體事物如何實現返璞歸真的狀態,以最終達到自然同泰之結果。

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他的名字裡蘊含著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

在道教“玄德”則有如下美好含義:

(1)稱謂指有高深德行之人。《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五:“非意破齋,即應謝。重犯不悔,後墮魔群,興之無懈,不破不退,存道物法,物我兼通,成聖有期,受號玄德。”指持齋恆久,永不退懈。

(2)道教教義概念。原為先秦道家用語,稱萬物有得於“道”者為“德”,玄德即幽渺深遠之德。亦即指“道”自然無為的性質,也指得道聖人的德行。

《道德經·十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又五十一章也說;“道生之,德蓄之。”即任隨萬物的生長作為,而不有意識的去主宰,是道的玄德。所以六十五章中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林希逸注說:“大順即自然也。”指能常知世間的法則,是聖人的玄德,這與萬物相反,卻能最大地順應自然。

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他的名字裡蘊含著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

《莊子·天地》:“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道教汲取此概念作為其教義內容之一。《老子想爾注》說:“玄,天也。”是把玄德解釋為天之德,認為天德稟生於道,而為人所效法。《河上公注》認為“能知治身治國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成玄英《老子義疏》說:“冥真契道,謂之玄德。窮深極際,謂之深遠。”認為修道者“利物忘功”,效法聖人,體悟真道,這就是深遠之德。

太玄子張嗣成在《道德真經章句訓頌》中,對修道者的玄德境界作了如下描述:“四大假合,託乎靈明,順以保之,衝然無營,內視何有,天下自寧,出入之機,審動與靜,眾眩其聰,我則若暝,不有其功,不聖其聖,體用自然,斯真性命。”認為大道無形無名,產生天地萬物,人若悟得此理,則順從自然,以保生全性,恬淡清靜,暝然若愚,不矜其功,不眩其聖,由玄德之用以顯明真道之體,這才是真正的修道功夫,修性養命,與道合一。

劉備為何能稱帝?原來他的名字裡蘊含著這樣的道教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