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保德南鄉每年正月初一早上要吃猴臉兒湯,猴臉兒湯是麵食的一種,這一習俗流傳久遠。在興縣、太原等地這類麵食叫做貓耳朵、頭腦湯,如果頭腦湯的臊子配粉條便又成為非著名的“興縣冒湯”,這道“硬菜”迄今依然在保德南部以及接壤的興縣城鄉大行其道,成為名副其實的家常菜,也是農村婚喪宴席上早餐第一頓必吃之食。

帽湯又稱“扁食帽湯”,其名字來歷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粉條上蓋了餃子,形同人戴了帽子;一種是取其諧音“冒”、“茂”同音,說明冒湯生意越來越興隆;一種是寓意吃冒湯的人,吃了之後,家庭興旺發達,能廣進財源。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冒湯興起的時期,史料裡面沒有記載。據說,清代乾隆九年,在京做高官的興縣籍人孫嘉淦回興縣探親。探親期間,他訪親問友,朋友們招待他的就是粉湯和餃子。當時的粉湯就是細粉條內調以辣椒、花椒、胡椒、蔥、食鹽、醋等調料。餃子是羊肉餡餃子。

孫嘉淦吃到老家的兩種風味食品,讚不絕口,直吃的肚子鼓脹才罷休。吃畢,孫嘉淦沉思片刻說:粉湯吃起來雖香鮮可口,但品種太單調,若能把餃子與粉湯融為一體那該有多好。次日,朋友就有意把煮熟的餃子混在粉湯內,端給孫嘉淦吃,孫嘉淦吃後感到兩種混在一起吃,鹹麻酸辣,鮮香可口,比分開吃要可口。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保德猴臉兒湯與冒湯近似於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冒湯更上層樓。雖然人們普遍聽之較為陌生,但在葷素搭配,食材選用方面更為考究。只是,更多時候,缺少餃子的出鏡,猴臉兒湯熱衷於食材、佐料以及麵食工藝的搭配講究,並不想讓餃子這樣的餐飲名角摻雜其中,猴臉兒湯更像是一份山西面食的獨角戲,自己一個就能撐得起大牌面。

猴臉兒湯的麵食做法和普通麵食大有不同,調湯佐料豐富,油煎豆腐絲、海帶絲、五花肉片、海貝兒、餃子必不可少,配以少量綠色蔬菜煎炒熬製,做好的臊子色香味俱佳。

重點是面片的做法較為講究,把面擀好後,用刀切成菱形,然後每一片拿住兩角一擰,中間壓一下,做成類似眼鏡片的形狀,然後下鍋煮熟。盛上一碗,葷素搭配,色彩豔麗,令人食慾大開。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據說猴臉湯的面片是為了紀念商代紂王的太師聞仲,面片正象徵了聞太師的眼睛,民間傳聞聞太師的眼睛可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作為帝乙的託孤之臣,他始終如一為守護商朝立下汗馬功勞,紂王(帝辛)繼位後,唯獨倚重聞仲,對其言聽計從,聞太師在朝野和民間享有很高的聲譽。

從猴臉兒湯的名字流傳看,顯然聞仲的臉型更似猴臉,但面片重點表現的是他獨特的眼睛,用此湯以示對聞仲一生忠勇護國,東征西討,能夠辨識忠奸的紀念。

從正史看,聞仲的記載幾乎找不到,但晉西北一帶民間卻始終流傳至今。保德地處商代的鬼方,林遮峪出土的商代銅貝充分顯示了這片土地與商代貴族的緊密聯絡。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保德南面的尹山,州志中記載為商代重臣伊尹的寓所,由此推斷保德過去曾是商代一些重要人物經常居住或者戍守的地方,因此本地百姓自古流傳的猴臉兒湯,紀念聞仲也並不奇怪。正史缺少聞仲的記載,可能源於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之後,三朝名臣聞仲的記錄被史書有計劃剔除。

不過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對聞仲的喜愛和懷念誰也無法阻擋。

殷商太師聞仲為三朝元老,起先在紂王的祖父商王文丁時期,尊師命下山輔佐商朝天子。為保商朝基業,他殫精竭慮,東征西討,鎮朝歌江山、穩殷商氣數,為人剛正不阿,甚有威望。聞仲對商朝忠心耿耿,所以先王賜予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連紂王對他也是敬重和害怕。

俗語“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的“文”指的就是聞仲。

聞仲長期遠征北海之時紂王無人管束,回朝後曾力陳十策,怒打奸臣費仲、尤渾,要求紂王改過自新,重塑朝綱,不料東海戰事又起,聞太師再次領兵征討,朝政愈加敗壞。由於紂王殘暴,激起武王伐紂,聞仲為保殷商,兵伐西岐,對陣姜尚,但最終不敵天數,戰死於絕龍嶺。

保德:猴臉兒湯的來歷

聞仲是商朝的中流砥柱,聞仲的逝去加速了商的滅亡,但聞仲一生的忠勇,尤其是他能夠辨識忠邪的那雙眼睛,在紂王時期更顯珍貴,在百姓心中更是正義與忠貞的化身。

因此改朝換代後,在新政權的壓制下,儘管不可以塑身立廟供奉聞仲,但民間還是想出了以麵食紀念他的方法,而且保德的起名記住了他最大的特徵,猴臉,慧眼。

興縣,太原等地只是因為他是軍隊的首領,直言頭腦湯,缺少了對一個人最直觀的印象記錄。選擇正月初一歲首來紀念,正表達了晉西北人民對可能戰鬥在這片土地的聞仲最真誠的懷念和敬仰。

(張劍飛)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