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有人會問:今天社會我們有電腦手機,能坐飛機旅遊,能找朋友K歌,有很多的娛樂活動能打發時間,那麼封建社會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來消遣時間的呢?

縱觀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皇室也有很多的娛樂活動,例如,投壺、六博、狩獵、馬球等。這裡面唯一不同的是,在遼代之前狩獵大多被皇室單純的當作娛樂活動來消遣時間。但遼代卻不同,因為遼代特有的捺缽制度,將漁獵和政事相結合,讓遼代成為了那個時期獨樹一幟的帝國。

但看到這裡我們又會疑惑,遼之前的朝代為何沒有這樣的制度,直到遼代的時候才有?那麼捺缽制度最初建立有那些原因呢?遼代又為何建立捺缽制將漁獵和政事相結合如此獨特的政治制度?捺缽文化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作用呢?

欲知詳情,且看下文。

春捺缽與捺缽文化

“捺缽”原為契丹語,翻譯為漢語就是遼代皇帝的“行宮”、“行營”的意思,是遼王朝政治制度的一個特殊存在。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遼擴張形式圖

契丹族作為北方各少數民族中的佼佼者,最初建立的是契丹國,後來改名為遼國。契丹族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有著不同於中原人的定居習慣,他們逐水草而居,根據不同季節、氣候、水草的豐茂情況,輪轉遷徙,也因此後來便產生了後來遼代歷朝皇帝沿用的四時捺缽制度。

捺缽制度產生的客觀原因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契丹一族地處於沙漠地區,水源稀少,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而牲畜的成長離不開水草,自然環境反推著契丹族逐水草而居。

外部環境的不安定。遼國邊境地區各勢力交錯,實行捺缽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邊疆的這種不安定因素。

契丹族內在的勇武精神。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等各種因素作用下,讓契丹人自幼養成了善騎射、好爭鬥的性格。這也是契丹建國的根基,畢竟曾被稱為“馬背上的帝國”,捺缽制度也是檢閱契丹士兵勇武的一種象徵。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軍營中的遼士兵

在四時捺缽制中,春捺缽最為典型。遼聖宗中期,四時捺缽之地相對確定,春捺缽位於長春州及其周邊,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白城市一帶。春捺缽的主要活動是釣魚、捕鵝、騎射、祭祖等,在活動時,皇帝還會舉行“頭魚宴”、“頭鵝宴”等活動,這些看似簡單的漁獵活動,其實是為了祭祀宗廟,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味濃厚。

《左傳》中記載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除此之外,春捺缽的內容職責還有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鞏固皇權,處理朝廷上的各大政事,接受各大屬國的朝貢,與國會盟,共商國事。《遼史》記載曰:

“皇帝四時巡狩,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

由此可見捺缽之地便是遼國的政治中心,遼帝攜文武百官四時捺缽,百官在接受到皇帝的命令後施政管理各地。

遊牧民族的內部政治關係不同於漢民族,尤其是以契丹一族的遼國為例。國家的政治中心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帝王的四時捺缽所在地而隨時變動,上面所提到的遼帝在捺缽之地處理政務,遠在帝都的朝廷,還有著另一套處理政務的系統。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四時捺缽制下遼皇帝巡迴辦公

以此來看,遼帝國特有的四時捺缽制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中央理政制度。

政治、軍事、宗教信仰等各種因素作用下,四時捺缽制度設立

政治原因契丹族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深知各少數民族人的野心。捺缽制度的建立在極大程度上遏制了地方民族的不臣之心,如春捺缽所在地長春州,毗鄰女真、室韋等族,秋、冬捺缽之地坐在的黑山、木葉山,都是重要地理位置。春捺缽進行的強化軍事力量、接受朝貢、會盟等,是向世人展示軍隊的實力震懾宵小。接受朝貢可以檢驗帝國邊境各族的情況,對於那些不來朝貢的部落採取一定措施。

軍事原因捺缽進行的釣魚、捕鵝等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檢閱士兵的配合度和將領的指揮能力。契丹建國的基礎就是百姓們的勇武,所以歷代統治者認為勇武之氣若在,則契丹不懼強敵。另一方面,捺缽在娛樂時對軍隊的檢閱既能達到對內部武裝力量的檢閱的目的,同時又能在檢閱時對周邊各國起到震懾,可謂是一石二鳥。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遼捺缽行營

每逢春捺缽之際,契丹人、漢人、商人、捺缽統治階級雜居在一起,各自帶來了不同民族的先進技術,各民族大雜居於捺缽之地,也在某一方面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所以捺缽之地基本都會發展成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多元中心。

宗教信仰原因捺缽制度與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有著很深的關係。宗教信仰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契丹族作為少數民族有其特殊的民族信仰。遼國契丹族對於漁獵活動的傳承上,延續了匈奴、鮮卑的特性,結合自己的特殊情況,他們認為“山”乃是生前死後,所居之地。因此山在契丹信仰中佔據重要地位,四時捺缽制度中,秋、冬捺缽之地就臨近黑山、木葉山,因為此二山在契丹族心中地位極高。

捺缽制政治上,鞏固了皇權維護了統治;經濟上,促進捺缽地經濟發展;文化上,增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大團結大融合

遼代所建立的四時捺缽制度本意是為了處理政事,但它不同於傳統的文武百官處理政務,皇帝處於帝都,以奏章看天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誤差的,無法做到因地制宜。捺缽制度和帝都的文官政治並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最大化保障遼國政策的全面性,無論是政令、軍事還是民生經濟,都可以更好的幫助遼王朝理政施政。這種特殊的政治制度不僅鞏固了皇權為遼王朝的繁榮與穩定做出了貢獻,也為後世少數民族執政提供了借鑑意義。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四季捺缽之地的經濟也會隨著皇帝的到來,迎來新的一波繁榮。每一年,遼帝與文武百官捺缽理政,會在政策上頒佈相關法令發展捺缽之地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當地經濟產的發展。《遼史·食貨志·下》亦載:

“又令有司諭諸行宮, 布帛短狹不中尺度者, 不鬻於市。”

這裡明確指出“市”在“行的宮”附近,捺缽之地作為遼代政治中心,以及會盟、捕獵等活動的場所,需要大量人口進行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所以每位皇帝在即位後,都會組建自己龐大的捺缽隊伍,而捺缽之地需要對這些隊伍的日常飲食負責,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執行。

四時捺缽制更多起到的是政治上的作用,但由於捺缽制的特殊性,其在發揮政治作用對的同時也促進了捺缽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遼代統治者頻繁的大規模的捺缽,在這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捺缽制度,一項政治性質的制度卻同時在經濟和文化上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其背後所涉及的政治行為、軍事行動、文化意義、經濟行為也都是特殊歷史情境下的特殊處理方式。

結語

捺缽制度作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政權統治制度在遼代歷代皇帝手中不斷修改趨於完善,捺缽制度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體系。使得它區別於漢民族傳統的皇都為政治中心,天下諸事皆出自皇都,捺缽制度的特性更加符合少數民族的政治特點。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代契丹族為何設立四時捺缽制度

今吉林發現的遼代皇帝春捺缽遺址

歷史中,眾多朝代都借鑑過漢民族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而遼代是在借鑑的基礎上,建立了獨屬於自己民族特有的政治制度——二元政治制度,讓皇帝與百官處理起事務,更顯便捷。捺缽文化在後世也被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朝代所吸收借鑑來治理國家,促進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大融合。

在今天,隨著春捺缽遺址的發現,對於今人研究遼代捺缽文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填補了歷史對遼代在中央政治制度舉措記載的殘缺,讓現代人對於捺缽文化和遼少數民族的統治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

參考文獻:

《遼史》

《全遼文》

《遼史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