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一般人心目中,中國古代最富傳奇色彩的詩人是李白。

的確,大詩人李白豪情蓋世,狂放不羈,一生遊山玩水,遍歷名山勝水,留下佳作數百篇,堪稱奇蹟。

但是,李白的傳奇,主要得益於他作品的質量上,他的經歷和際遇,尤其是仕途上的履歷,其實並沒有太多可以稱道的地方。

這裡來說一下北朝大詩人盧思道的故事,和李白相比,盧思道算得上是官場不倒翁。

盧思道是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生於北魏建明二年(公元531年),屬於北魏人。

但是,這個時候的北魏,已經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

要知道,建明二年(公元531年)的前一年為武泰三年(530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不甘做權臣爾朱榮的傀儡,藏刀於靴中,趁爾朱榮入朝覲見時,拔刃將之刺死。至此,北魏天下為之一變。

首先,汾州刺史爾朱兆為替死去的叔父爾朱榮報仇,自晉陽發兵進攻京師洛陽,擁立太原太守、行幷州刺史長廣王元曄為主,改年號為建明。

爾朱兆攻陷洛陽、處死孝莊帝后,留下叔父爾朱世隆牽制元曄,自己滿載財物還歸晉陽。

爾朱世隆欲樹立個人權威,悍然行廢立之事:其於建明二年(531年)春二月逼迫元曄禪位於廣陵王元恭。

元恭即位,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大封爾朱家族。

執掌北方六鎮的實權的大梟雄高歡不甘爾朱家族獨霸朝政,針鋒相對,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

可惜的是,元修不甘做高歡的傀儡皇帝,一年之後,西入長安,投奔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去了。

高歡只好另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

到了長安的孝武帝,與宇文泰相處得並不愉快,因為,他也不甘於做宇文泰的傀儡皇帝。宇文泰和高歡是同一型別的人物,並稱為絕世雙雄,他下藥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

這樣,北魏正式分裂成了東魏、西魏。

惡人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專魏政,正準備行篡位大事,卻被家奴刺殺。

北齊代魏之事,最終由高澄之弟高洋完成。

高洋於公元550年廢掉孝靜帝元善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

……

大詩人盧思道就成長於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背景下。

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少年盧思道聰爽俊辯,通侻不羈。

十六那年,他偶遇中山人劉松。

這個劉松正在替他人寫碑銘,看見盧思道少大老成,滿臉傲氣,就想殺殺他的威風,讓他來說道說道自己作的碑銘。

盧思道瞪大了眼睛,反覆探究,多所不能解讀,不由得面紅耳赤,引以為辱,羞憤而去。

回到家裡,小盧思道一方面閉戶勤讀,一方面師從河間邢劭探究學問。

這邢邵是個大學問家、藏書家,與溫子升、魏收被後人並稱為“北朝三才子”。

盧思道既得名師指點,自己又刻苦勤奮,三年之後,學問大成。

為雪當年的一箭之仇,盧思道精心寫了一篇碑銘,以其人之道,還施於彼身,示文於劉松,讓劉松來說道說道自己作的碑銘。

劉松瞪大了眼睛,反覆探究,多所不能解讀,只好甘拜下風。

盧思道遂長出了一口惡氣,蔑視著劉松,施施然嘆道:“學之有益,豈徒然哉!”

從盧思道羞辱劉松一事來看,盧思道雖然是個孺子可教之材,卻是個睚眥必報的胸狹量小之人。

史書也說他“才學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輕侮人”。

高洋篡魏代齊之後,建史館,讓史臣編修前朝國史——《魏史》。

《魏史》編成,盧思道為了賣弄的才華,經常對書中內容進行品評指責。

這就犯了當政者的大忌了,盧思道因此多次遭受了笞辱之刑。

實際上,盧思道如果熟讀《魏史》,那他對北魏名臣崔浩的下場就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崔浩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和魏太武帝拓跋燾父子兩代的重臣,卻因“國史之獄”被誅殺,死前相當難看,被幾十個衛士撒尿澆頭,“呼聲嗷嗷,聞於行路”。

盧思道命好,只是遭受到笞辱之刑而已。

但他總是屢教不改,笞傷好了又來重犯。

很多人都認為,他這輩子是難出人頭地了。

但是左僕射楊遵彥愛才,把他舉薦給朝廷。

盧思道因此出仕擔任司空行參軍、長兼員外散騎侍郎,在中書省辦事。

高洋去世,當局要求朝中文士各寫十首輓歌,擇其善者而用之。

魏收、陽休之、祖孝徵等人都寫了十首,但也只有一二首被選用。

盧思道倒好,他一個人獨被選用了八首!

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因為這個,盧思道被時人稱為“八米盧郎”。

盧思道在中書省辦事,經常丟三落四,一度洩露了中書省裡的講話內容,被放出擔任丞相西閣祭酒。

盧思道並未放在心上,他從擔任丞相西閣祭酒做起,歷任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等等,擔任了很多官職。

在其他職位上,他的工作同樣不上心,做事大大咧咧,不計用度,曾擅自用掉府庫的錢財,被免職回家。

免職就免職,盧思道輕車簡從,返還薊北。

途中,因有所感慨,寫了首五言詩以表心境。

不承想,該詩被認定為世之佳作,流傳很廣。

盧思道也因此又得以復起為官,擔任了給事黃門侍郎,在文林館待詔。

北周武帝宇文邕欣賞盧思道的文才,他在滅掉了北齊之後,授予儀同三司,召他前往長安。

在長安,盧思道與陽休之等幾個人作有《聽蟬鳴篇》,盧思道寫得很有深度,其中的“暫聽別人心即斷,才聞客子淚先垂”抒發了鄉思,“富貴功名本多豫,繁華輕薄盡無憂”譏諷了長安權貴們的生活,詞意清切,為時人所重。

文壇宗師庾信把同作的幾篇都讀過了,唯對盧思道的作品“深嘆美之”。

不久,盧思道聽說居住在家鄉的母親患病,急急忙忙地告假回鄉探病。

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祖英伯、祖昌期等人正經盧思道的家鄉范陽郡起兵叛亂,盧思道好死不死,加入其中。

可以說,盧思道完全辜負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對他的一片厚愛。

柱國宇文神舉奉命領兵平叛。

祖英伯、祖昌期這些小魚小蝦根本經不起折騰,很快就被宇文神舉從水裡撈起晾曬死了。

盧思道也被撈起,眼看就要被晾曬死了。

不過,宇文神舉也是個愛才之人,他早就聽見盧思道的大名,把他拎了出來,讓他寫了一份告捷文書。

盧思道福至心靈,援筆立成,文無加點。

宇文神舉嘉而宥之,任命他為軍中掌教上士。

楊堅篡周代隋,建立了隋朝。

盧思道在願在隋朝為官,以母親年老要奉養為由,上表請求離職。

楊堅愛才,沒有為難他,下優詔應許。

狂放詩人身歷三次改朝換代,多次獲罪,卻逢凶化吉,為官場不倒翁

在鄉下,盧思道作了《北齊興亡論》、《北周興亡論》、《勞生論》等名篇。

這其中的《勞生篇》,專斥當世之事,被今人錢鍾書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

一年多後,楊堅徵召盧思道為官,要他負責接待陳國使者。

之所以這麼做,是盧思道的名氣在陳國很大,在陳國擁有很多粉絲。

原先在北齊時代,盧思道曾奉命出使過陳國。陳國詩風很盛,陳主在接待盧思道的宴會上,讓群臣聯句作詩。曾有陳國大臣出上句為“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來為難盧思道。盧思道不暇思索,以“共甑分炊水,同鐺各煮魚”相對,讓陳國群臣對其文才心服口服。

“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說的是北方人用榆錢、榆葉和樹皮粉成末放在面裡一塊吃,結果吃得像驢一樣肥。

“共甑分炊水,同鐺各煮魚”說的是南方人即使在一個鍋灶上做飯,卻各吃各的,矯情、小氣,薄情寡義。

盧思道還隨軍出過塞外,作有《從軍行》,全詩28句,其中的“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等句,被譽為千古佳句。

《從軍行》也因此被認定為盧思道詩作的代表作。

盧思道的母親去世時,盧思道再次以守喪為由辭官,但沒多久,又被起用為散騎侍郎,參預內史侍郎事。

盧思道後來對隋朝的朝政提了許多建議,都得到了楊堅的重視。

但盧思道在五十二歲的年紀就病逝了,楊堅深感惋惜,派使者前往弔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