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文 / 麗敬天

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豐臣秀吉建立的大坂城

公元1582年,統一勢頭強勁的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夜宿之際突遭叛將明智光秀奇襲而隕落。信長的部將羽柴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討伐了明智光秀給信長報了仇,透過清洲會議擁立傀儡少主、討伐柴田勝家、收服德川家康等軍事和謀略手段,成為了信長真正的接班人。1585年,羽柴秀吉被朝廷冊立為關白(相當於我國的丞相)並賜姓“豐臣”,開啟了豐臣家的武家關白政權,又名“桃山時代”。

眾所周知,日本的皇權很早以前就旁落到權臣手中,從攝關政治時代(858—1086)到院政時代(1086—1185),再到後來的幕府時代(1185—1867),天皇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以虛君的形式存在,統治國家的實權落入最大的權臣——所謂的“天下人”手中。

豐臣秀吉就是幕府時代中的其中一位武家領袖。但他沒有沿用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時代的徵夷大將軍幕府體制,標新立異地建立了一套武家關白體制。加之晚年的豐臣秀吉作死去打大明朝,結果豐臣政權二代而亡。

有人認為,豐臣秀吉一生創新無數,在政治和軍事上往往以創新出奇制勝。創立有別於傳統公家關白和武家將軍的新體制——武家關白,也很符合秀吉一貫的行事風格。若非秀吉死時嗣子太年幼給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鑽了空子,這套武家關白的體制說不定可以發揚光大,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新統治體制。

但也有人認為,豐臣秀吉之所以使用不倫不類的武家關白體制,實在是因為無法成為徵夷大將軍,沒辦法按照最穩妥的武家政治方式建立幕府統治的權宜之計。面對日本這種家族政治,就算是權傾日本的秀吉也很無奈。

那麼,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呢?

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日本古代的天下人制度和家族政治

日本的皇權很早以前就旁落到權臣手中,從攝關政治時代(858—1086)到院政時代(1086—1185),再到後來的幕府時代(1185—1867),天皇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以虛君的形式存在,統治國家的實權落入最大的權臣——所謂的“天下人”手中。除了院政時代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是上皇(太上皇)之外,在皇權旁落的時代,最大最有實力的權臣一般會通過出任“三職”的其中之一來確立自己“天下人”的統治權,這“三職”就是關白、太政大臣和徵夷大將軍。

其中,太政大臣是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職,相當於相國。關白是在律令制度之外設立的最高官職,相當於丞相。徵夷大將軍最初是公家朝廷派去征討蝦夷臨時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成為武士集團首腦掌握政權的常設職位,稱之為“武家之棟樑”。

而這“三職”並非是天下人愛哪個就能選哪個的,要看血緣出身屬於哪個日本的大家族。比如關白一職只能由公家的大貴族藤原氏的後人來擔任;徵夷大將軍一職只能由武家的大貴族清和源氏的後人來擔任。如果這時期的天下人不是這兩大氏族的後人,要麼你認一個兩大氏族的乾爹(即所謂的養子、猶子繼承),要麼就只能夠謀求律令制度下的最高職位——太政大臣。

豐臣秀吉在成為天下人之後也遇到這樣的煩惱。他出身於農民,別說和兩大氏族毫無關係,連普通貴族的出身都沒有。在日本古代極度看重出身的社會中,他也算是亂世出英雄。現在權力拿到了,但身份問題也得解決啊。如果單純弄一個太政大臣的職位,恐怕無法壓服手下那幫在戰國亂世中拼殺出來的驕兵悍將們。

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大阪城中的豐臣秀吉像

秀吉的困境與足利的無視

要建立起可靠的武士統治架構,最有力最權威的方式就是出任徵夷大將軍並以徵夷大將軍的身份開設幕府統治。但由於秀吉的出身問題是當不了徵夷大將軍的。要當將軍?那真得傍個大款、抱個大腿、認個乾爹。

要當徵夷大將軍自然要認個出身清和源氏的貴族乾爹了。最佳的選擇當然是廢將軍足利義昭了。足利義昭雖然是被廢掉的徵夷大將軍,但他畢竟曾經是徵夷大將軍,名義上還是清和源氏的族長。足利義昭是室町幕府的末代徵夷大將軍,被織田信長擁立為大將軍,最終也被織田信長廢掉的大將軍職位。成也信長,敗也信長,足利義昭對織田家是深惡痛絕的。作為織田家的舊部和織田信長的實際繼承人,足利義昭也討厭秀吉,甚至這位高幹子弟對出身農民的秀吉還帶有一種不屑和輕蔑。想“嫁”入名門?沒門!

結果,秀吉在謀求成為足利義昭養子的事情上碰了一鼻子灰。

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室町幕府所在的京都美景

魔鬼的誘惑與秀吉的創新

其實,就算未能認足利義昭為養父,秀吉還是可以打其他清和源氏貴族的主意的。可是秀吉沒有,因為公卿貴族中也有人想抱秀吉這條大腿,給秀吉發出了“魔鬼的誘惑”。

作為中間人的公卿菊亭晴季眼見足利義昭拒絕了秀吉的請求,站在公家利益共同體的立場上,菊亭晴季轉而建議秀吉謀求以關白的職位統治日本。正苦於身份問題的秀吉受不住菊亭晴季的甜言蜜語,便不再執著於出任徵夷大將軍,轉而尋求利用天皇的權威鞏固自己天下人的地位。在菊亭晴季等公卿的斡旋下,秀吉認了前關白、出身藤原氏的近衛前久為義父,獲得了出任關白的資格。

創新,或者說不愛按照常理出牌是秀吉一貫的行事作風。在獲得出任關白的資格後,秀吉不願用舊貴族姓氏近衛,請求天皇在舊的四大姓氏(源、平、橘、藤原)之外賜予第五大貴族姓氏——豐臣。秀吉希望以“豐臣”的新姓氏來彰顯武家關白與舊公卿關白的區別,同時展現自己開創新世界的榮光。

1586年,豐臣秀吉以關白的身份兼任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職太政大臣。但他並沒有按照傳統的律令制度實施統治,秀吉的統治體制更類似於幕府那一套。他建立了“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實施統治,由地方實力雄厚的大名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接任)擔任“五大老”協助管理國家事務,輔助國家大事的決策;由有能力的親信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擔任“五奉行”負責實際工作,由生駒親正、堀尾吉晴、中村一氏擔任“三中老”負責五大老與五奉行之間的溝通協調,類似於秘書處的職能。

豐臣秀吉建立的以“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為核心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不得不說是一種革新的統治制度,它吸收了武家政治的優勢和公卿朝廷的權威,建立了一種區別於平家體制、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統治體制,探索性地走出了武家政治與公卿政治相結合的道路。如果僅以豐臣家二代而亡來否定這種武家體制的創新性和有效性是不公平的。從嶄露頭角的代表作“墨俁一夜城”,到鳥取斷糧戰、水淹高松城,秀吉的每一個代表作無不顯示出他的創新能力和自信。在幕府體制之外創新出另一套武家關白的武士統治體制,在秀吉眼裡也不是不可能的。

豐臣家的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晚年的秀吉自己作死去和大明朝作戰,嚴重消耗了嫡系大名實力的同時,又讓野心家德川家康休養生息多年儲存了實力。加之德川家康超長的壽命不但熬死了秀吉,還熬死了與之制衡的另一位大老前田利家,在孤兒寡母的情況下讓德川利用豐臣家文武兩派的不和篡奪了政權。

當然,作為一種全新的武家關白體制,要說很完善也是假的。新的制度是存在瑕疵的:第一,沒能開設幕府讓秀吉恩賞各路大名的能力受到限制。透過朝廷賜予官位的恩賞方式還是比不上幕府自己就可以拿出職役來恩賞提拔,凝聚人心。第二,地方大名的實力太過強大,讓“五大老”的合議制度在秀吉死後便形同虛設。德川家康以200萬石巨大名的實力碾壓其餘四大老。要求其餘四大老同心同德對抗制衡德川家康顯然是不現實的,每個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有人合縱,有人連橫,大老毛利輝元作為西軍的統帥,在關原合戰裡面不就一直呆在大坂城裡不出一兵一卒嗎?第三,“五奉行”個人行政能力優秀,卻拙於軍事,領地和“五大老”相比更少得可憐,根本不具備與之對抗的實力。後來爆發的關原會戰,“五奉行”在戰場上根本沒有像樣的輸出,軍事能力堪憂。“五奉行”在秀吉在時尚可以狐假虎威,秀吉一死福島正則和加藤清正那一群豐臣系的驕兵悍將馬上就可以逼到“五奉行”首席的石田三成落荒而逃。“五奉行”未能發揮出秀吉期望中的作用。

豐臣秀吉的武家關白統治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

豐臣家二代而亡是一種報應

作為大明朝的侵略者,發動戰爭的豐臣政權二代而亡可說是一種報應,歷來強盜要侵入最終必喪命!至於豐臣秀吉開創的武家關白體制是創新制度還是無奈之舉,倒值得我們茶餘飯後聊一聊。各位喜歡文史的親不妨留言說說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