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有子的地位比較特殊。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

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

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有子在孔門之所以重要,還在於他對儒家思想作了總結性的斷言:

“孝弟為仁之本。”

儒家思想特別注重孝弟,孝是指對父母的尊敬,弟是指對兄長的愛戴。儒家思想認為,人只要具有這兩種基本德性,他就不會不是一個好人。

有子的原話是: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為人孝弟,就不會去犯上,不犯上意味著對尊長的順從;而具有了順從的美德,自然不會去“作亂”。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孝弟為仁之本,本就是基礎的意思。

孝弟是家庭倫理規範,而犯上作亂顯然是涉及政治領域的活動,這段話表明,儒家認為家庭倫理是社會政治活動原則的基礎。

說家庭倫理是政治倫理的基礎,常常被理解為要把家庭倫理中的規則應用到社會政治領域中,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領域和社會政治領域有內外之別,所謂“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意思是社會政治領域的核心是“義”,不能以家庭倫理原則來處理;

而家庭領域的核心是“恩”,因此不能夠以尋求“公正”的方式來管理家庭事務。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孝弟,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自然法則,它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是基於親親之愛的,但是,仁不能只是照顧到“家庭”,更要擴充套件到全社會乃至全宇宙。

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而愛物”。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儒家認為,不孝敬父母、不敬重尊長的人肯定不能成為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傑出者,但他們並不認為要如孝敬父母一樣地忠誠於君王。

然而,漢代以後的政治發展的趨勢是“移孝為忠”,這也算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一種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