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王室式微,周王僅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經典中國通史53

東周王室式微,周王僅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經典中國通史53

平王東遷,標誌著我國曆史進入了由統一的西周王朝走向分裂的春秋時代。一個龐大的西周王朝,一個“赫赫宗周”,為什麼被犬戎兵一擊就土崩瓦解了呢?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遠在幽王的祖父厲王時,西周王室內部就已是矛盾重重,著名的“國人暴動”竟把厲王趕下了臺。幽王的父親宣王吸取教訓,整頓國政,進行改革,緩解了周王朝內部的矛盾,國力一度強大起來。但是後來宣王不斷對外用兵,且時有失敗,致使國力再次衰微。

宣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強迫魯國國君廢長立少,破壞周朝的宗法制度,同姓諸侯對此大為不滿。他又無辜誅殺大臣,弄得人人自危。到了宣王晚年,西周王室已是危機四伏。

接替宣王的幽王是一個有名的暴君。他一上臺就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為卿,執掌王室大政。奸臣當道,正直的大臣卻橫遭打擊。例如,在千畝之戰中拼命救出周宣王的奄父之子叔帶就被迫逃到晉國,所以,《詩經》上說,周幽王的用人方針是打擊好人,重用壞人。重用壞人的後果,不是亡國就是造成國內動亂、國力衰弱,這可說是一條千古不渝的真理。

周幽王本人荒淫無度,寵幸褒姒,沉迷於酒色;而自然災害又連年不斷,先是大地震,接著又是大旱。一系列的天災,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人民流離失所,統治階級不但不救災,反而趁火打劫,大肆搶奪土地和奴隸。可見,幽王被殺,西周瓦解,並非偶然。

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的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餘臣為王,稱為攜王,一度出現“兩週並存”的局面。周平王得到鄭、衛、秦、晉、魯、許等諸侯國的支援,10餘年後,晉文侯仇攻殺攜王,“兩週並存”的局面才結束。

東周王室式微,周王僅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經典中國通史53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力量大大衰落了。

西周時期,王室控制的土地,比任何諸侯國都大,按古書所載,天子之地方千里,諸侯國最大不過方百里。但是,平王東遷後,將關中大片土地拱手讓於秦,東周王室只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它東不過滎陽,西不越潼關,南不跨汝水,北限於沁水南岸,縱橫只有方600餘里的地方。其後又把沁水南岸的溫原、陽樊等地給了晉國,虎牢(今河南滎陽境)以東給了鄭國,陝西東部的酒泉給了虢國,洛陽南伊河一帶被允姓之戎盤踞著,於是王室統治的地盤截長續短,僅有方一二百里,與方千里的齊秦晉楚不能相比,它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了。

土地縮小了,收入減少了,但周天子的派頭卻不能沒有,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上就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顧不得了。

周平王死後,沒有隨葬品,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魯國去乞討。周襄王(前651—前619在位)即位後連乘坐的車子也沒有,又派人到魯國去索要。

王室的用器,要靠諸侯供給,周景王在公元前527年(魯昭公十五年)宴請晉國的荀躒,他指著席上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唯獨晉國沒有呢。”荀躒的隨從籍談回答說:“晉國受封時王室六沒有給我們器物,所以沒有可送的。”

周景王歷數王室封晉時賜予的土地、器物加以反駁,使籍談無言以對。籍談世代掌管典籍之職,景王於是諷刺他是“數典忘祖”。周景王所講的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早期王室對諸侯的封賞情況,而今卻變成向諸侯伸手乞討,兩相對照,表明王室經濟是如何拮据。

進入春秋以後,王室內部不斷髮生爭奪王位的鬥爭,這也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公元前794年(魯桓公十八年),王室大臣周公黑肩密謀殺死莊王而立莊王之弟王子克,因辛伯告發,黑肩被殺,王子克逃到燕國 。

公元前675年(魯莊公十九年),惠王的異母弟王子頹在五個不滿惠王的大夫的擁護下,向惠王發動武裝攻擊。王子頹在南燕和衛國支援下,趕走惠王而自立為王。這場亂子鬧了3年,在虢、鄭兩國的幫助下,才平定下去。

公元前649年(魯僖公十一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勾結楊、拒、泉、皋、伊、洛等戎人進攻王城,把東城門燒掉,在秦、晉兩國援救下,戎人才退,王子帶逃到齊國避難。過了10年,王子帶被襄王召回,又與襄王的隗後私通。襄王廢掉隗後,隗後的母家狄人於是擁戴王子帶而攻襄王,襄王逃到鄭國的汜地,在外流落近一年,晉文公即位為“求諸侯”而勤王,派大軍攻殺了王子帶,才把襄王接回王都。這次亂子前後經歷了15年。

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後,王子朝為奪取王位,攻殺了太子王子猛,佔領王宮。王子猛弟王子匄立為敬王,但不能回宮,只得遷居到“殷頑民”所居住的地區,王室於是搬家,此地就是後來的“成周”。

東周王室的每次內亂,都要依靠諸侯的力量方能平息。靠諸侯力量坐上王位的周王,自顧不暇,諸侯當然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裡。地盤的縮小,使周王室經濟上不能自立;多次的內亂又使王室在政治上喪失了尊嚴地位。

東周王室式微,周王僅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經典中國通史53

像楚國國君熊通竟自己要求提升他的爵位,周王不允就乾脆自稱為王,要與周王平起平坐;楚莊王把軍隊開到王室的土地上,問九鼎的輕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就是以“勤王”號召諸侯的晉文公,也公然當面向周襄王“請隧”——天子下葬時使用的墓道,以便他死後用天子的禮儀下葬,雖然被襄王婉言拒絕,但卻反映出諸侯眼裡已是目無“天子”了。

按西周時的制度,周天子每隔幾年要到全國各地去巡視一番,以考察諸侯的政績,叫做“巡狩”;而諸侯到一定時期要前往王都朝見周王,這叫做“述職”,天子在此時還要重新選取一次各諸侯的爵位等級。這是王權的重要標誌。諸侯有一次不到的要貶降其爵位,兩次不到的要削減封地,若連續三次不到,就要興兵討伐。

東遷後,“巡狩”之事就很少進行過了。鄭國在泰山腳下有一塊土地,是過去天子巡狩時專用來助祭的。進入春秋後天子不“巡狩”了,這塊田無用,鄭國就同魯國交換,把它給了魯國。這件事反映出天子“巡狩禮”的徹底崩潰。

諸侯朝見天子“述職”之事,春秋時代也幾乎看不見了,即或有,也是為某種暫時的需要而進行的。與此相反,倒是周王對諸侯進行聘問,例如魯國在隱公當政的11年中,周王3次派王臣往魯聘問;魯桓公當政的頭8年裡,周王也曾3次派王臣到魯國聘問。而魯國卻一次也沒有派過人到王室朝見天子。

諸侯死了,兒子繼位,治喪完畢後,按西周禮制的規定,必須穿上低等貴族的服裝去朝見天子,天子再按他原來的爵位賜給衣冠和圭、璧、璋等禮器,這在天子是“賜命”,在新即位的諸侯是“受命”,經過這一賜一受,諸侯的爵位方算合法。東遷後新即位的諸侯都不去王都“受命”,但受天子之命這塊牌子還得要,國君懶得去,就派人去向周王“請”,也就是要。周王還得派人把冊命送去。

即位派人到王都來“請命”的,還算是多少有些對周王的敬意,有的根本就不來“請”。像魯桓公即位後,簡直不理會這一套,直到他死後其侄子莊公才派人代其叔父去向周王“請命”,周天子也就派人把冊命桓公為魯國合法國君的文書送到魯國。可是,這時的魯桓公已是冢中枯骨了。

對大國諸侯,周天子為了得到他們的支援,還主動派人把“王命”送去。公元前651年(魯僖公九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會盟諸侯,周襄王特地派大臣宰孔賜給齊桓公一塊祭肉,以表示周天子對他霸主地位的承認。

這些事件說明,周天子的地位十分衰微,真正的王權已不存在了。

真正的王權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周王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卻同春秋時代相始終。它作為各霸主號令諸侯,打擊異己的一個旗號,直到春秋末年。齊桓公如此,晉文公如此,吳王夫差也是如此。雖然這些已經僅是形式,但是卻反映了周王在這以前確實是凌駕於各諸侯之上的全國統一政權的最高“共主”。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春秋史話》。《春秋史話》作者為王貴民、應永深、楊升南,三位先生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東周王室式微,周王僅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經典中國通史53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