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前言: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素有‘’泉城‘’的美譽。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在其所著《濟南行紀》之中,稱濟南城內有大小名泉72處。其中最有名的三處分別是:爆流泉(即趵突泉)、金線泉和珍珠泉。

而在這其中的珍珠泉,位於今濟南市歷下區老城中心,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泉池長42米、寬29米,泉水清澈,伴隨著無數的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珍珠之名由此而得。如今的珍珠泉雖位於省人大院內,但依然可以免費參觀。然而在明代,濟南城內卻不是人人有機會鑑賞這座天下知名的名泉。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進士、明朝著名詩人邊貢曾經寫過一首描繪珍珠泉美景的詩,原文如下:

曲池泉上遠通湖,百丈珠簾水面鋪。雲影入波天上下,蘚痕經雨岸模糊。閒來夢想心如見,醉把丹青手自圖。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闌碧樹隔方壺。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珍珠泉美景

可惜即使是邊貢這樣進士出身的文壇大佬,也不能時時見到珍珠泉。原因很簡單,此泉位於德王府內。德王是大明親藩,王府宮禁森嚴,閒雜人等不可隨意出入。珍珠泉這樣的天然美景,也只有王爺才能時時欣賞。那麼這位德王何德何能,居然能大手筆就將如此美景圈入自己王府之內呢?事實上首封德王朱見潾不但大有來頭,還險些做了皇帝。

如履薄冰的童年生活

朱見潾,原名朱見清,生於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4月5日,明英宗朱祁鎮次子,生母宸妃萬氏。萬氏是錦衣衛正千戶萬聚的女兒,生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3歲的時候被選入內庭。萬氏一共為英宗生了四子二女,除了朱見清以外,還有次子朱見湜、第七子吉王朱見浚、第八子忻王朱見治以及淳安和廣德兩位公主,可見其還是頗受英宗寵愛。

就在朱見清過完週歲生日沒幾個月之後,大明朝發生了一件不但影響到他個人生活,乃至整個王朝命運走勢的驚天鉅變:土木堡之變。在這場事變之中,朱見清的父皇:御駕親征的英宗朱祁鎮被大明的敵人瓦剌人俘虜。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以及兵部尚書鄺埜為首的扈從文武大臣近乎全軍覆沒。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明英宗劇照

訊息傳到北京,朱見清的祖母孫太后緊急將皇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朱見深是周氏所生,比朱見清只大了五個月。而為了避免瓦剌人將英宗作為人質要挾朝廷,孫太后當機立斷,尊英宗為太上皇帝,立朱見清的叔父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

當年十月,朱祁鈺在文武大臣于謙、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一時間人氣鼎盛,威望無與倫比。12月2日,新皇帝下旨尊孫太后徽號為上聖皇太后,進自己生母宣宗賢妃吳氏為皇太后。又封郕王妃汪氏為皇后,皇太子朱見深生母為貴妃。

由於中宮易主,太上皇帝原配錢皇后遷居仁壽宮。明初仁壽宮位於今故宮慈寧宮所在區域,是太后的居所。但是次年八月十五,太上皇帝被瓦剌人放回京師,如何處置他成為了新皇帝朱祁鈺的一個棘手難題。按照他羽翼未豐之前的打算,英宗回宮應該住在仁壽宮。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仁壽宮人來人往,不利於隔絕訊息,朱祁鈺考慮之後,將哥哥安置到了南宮。所謂的南宮,即兄弟倆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當年做皇太孫時候的太孫府:洪慶宮。洪慶宮不在紫禁城內,而是位於東華門外。

謹上尊聖母皇太后曰上聖皇太后,生母曰皇太后。勉遵辭讓之旨,遷皇后居仁壽宮,以俟大兄鑾輿之復。進皇太子母周氏為貴妃,示重天下之本。—《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劇照

英宗被軟禁之後,錢皇后及太子生母周貴妃、朱見清的生母萬氏等英宗后妃,也隨之離開皇宮,遷居南宮。至於朱見清,則和兩個弟弟朱見湜和朱見淳一起,陪著大哥太子朱見深留在祖母上聖皇太后孫氏身邊。孫太后既為了照顧和保護孫子,又不想看到吳太后,決定遷居清寧宮。清寧宮位於東華門內,離太上皇帝的居所南宮直線距離很近。

逾年,太上皇帝迴鑾南宮。上(注:即太子朱見深)、聖烈慈壽皇太后(注:即上聖皇太后孫氏)居清寧宮。—《明憲宗實錄卷一》

據《明史》記載,孫太后早先還能出東華門去探望太上皇帝,不知道有沒有帶著孫子們一起。但隨著叔父在朝中的勢力日益穩固,朱見清兄弟在清寧宮的日子,也愈發地難熬起來。就連孫太后,也不敢再去南宮探視。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八月,3歲的朱見湜不幸夭折。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叔父朱祁鈺進一步亮出獠牙,將他自己的獨子朱見濟冊封為皇太子。而原先的太子朱見深則被降封為沂王。至於朱見清、朱見淳兄弟二人,則分別被封為榮王和許王。半年後,3歲的許王夭折,清寧宮內只剩下沂王和榮王二人抱團取暖。

東華門

父皇復辟,嫡母的野望

朱祁鈺父子,顯然沒有真龍天子的命。朱見濟僅僅做了一年的皇太子,便不幸早夭。而朱祁鈺廣開後宮,努力了好幾年卻始終一無所獲。結果當年北京保衛戰的英雄石亨一看苗頭不對,帶著徐有貞、曹吉祥等一幫投機分子,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發動政變。

在南宮忙著生了六年孩子的太上皇帝朱祁鎮重新出山,自降身份再度登基。如果此前朱見清沒有隨著孫太后去南宮見過父親的話,如今他終於可以如願了。說起來朱見深和朱見清兄弟也是可憐,從有記憶開始,就沒見過老爹。更讓人尷尬的是,老爹重新上崗之後大封諸子之時,不但把大哥朱見深的名字記成了朱見濡,也把自己的名字記成了朱見潾。這道詔書發出去之後,天下譁然,都以為太子之位又換人了。

天順丁丑,英宗睿皇帝為眾所擁戴復辟,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復立上為皇太子。上初名見深,至是更名見濡。詔書失寫其故,頒行天下,人皆驚相問曰:‘’此非向所立太子乎?何名之不同也。‘’蓋上為天下人心歸向久唉。—《明憲宗實錄卷一》

但是詔書已經是既成事實,朝廷上下也只能將錯就錯。於是沂王朱見深成了皇太子朱見濡,榮王朱見清則變成了德王朱見潾(為了行文方便,以下統稱德王為朱見潾)。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英宗與錢皇后劇照

太子生母周貴妃,個性囂張跋扈,她對於英宗原配錢皇后如鯁在喉,必欲除之而後快。錢皇后無子,故而朱見深才得以庶長子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子。雖說錢皇后在英宗被俘的那一年裡面哭瞎了眼睛,跪壞了一條腿,但是萬一她有孕生下一個嫡子,那可如何是好?

當年宣宗皇帝的原配是胡皇后,硬是讓生下庶長子英宗的孫貴妃給打壓成了靜慈仙師。而逆襲成功的孫貴妃,後來的孫皇后,現在的孫太后,想必是周貴妃努力的榜樣。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宣宗和孫貴妃青梅竹馬,感情基礎深厚。況且宣宗多年無子,朝野上下都為這件事操碎了心,故而孫貴妃才能逆襲成功。可是英宗當年在土木堡差點成為亡國之君,事情才過去不到10年,朝臣們都不瞎。現在朱祁鎮靠政變重新登基的,正要收服人心,怎敢輕易廢黜素稱賢德的錢皇后?

況且錢皇后在後宮浸淫多年,又豈是一朵白蓮花?對於咄咄逼人的周貴妃,錢皇后有沒有想過反擊呢?筆者以為還是有的,不然英宗百年之後,錢皇后該如何自處?《明史·李賢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帝不豫,臥文華殿。會有間東宮於帝者,帝頗惑之,密告賢。賢頓首伏地曰:‘’此大事,願陛下三思。‘’帝曰:‘’然則必傳位太子乎?‘’賢又頓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賢扶太子令謝。太子謝,抱帝足泣,帝亦泣,讒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李賢,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進士。李賢的命大得很,在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和天順五年的‘’曹吉祥之亂‘’中都能倖免於難。英宗復辟之後,李賢是吏部尚書兼內閣首輔。英宗的問題很奇怪,如果不傳位太子,那還能傳給誰呢?傳說錢皇后曾經認德王為養子,如果廢掉太子,德王豈非既嫡且長?聯想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錢皇后(此時已稱慈懿皇太后)去世,已經就藩的德王請求回京奔喪,當時《實錄》記載的資訊大有可玩味之處。畢竟成化三年德王親媽萬宸妃去世之時,德王也並沒有要求送葬。

庚午,德王見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誠念撫育深恩,不勝哀慟,乞赴京臨送。‘’上覆書諭之曰:‘’得王奏欲來京赴臨致祭送葬,具見孝心。但道里遼遠,宜上遵遺誥免來,惟弟亮之。‘’—《明憲宗實錄卷五十六》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孫太后劇照

按照我們之前的分析,德王從小是和太子一起長大的,錢皇后於他並無養育之恩。那他所說的‘’撫育深恩‘’,只可能發生在英宗復辟之後。德王本有生母,錢皇后此舉何意?現在英宗病重,忽然有這樣的傳言,何人指使?除了皇后,還有誰有這樣的力度?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16歲的德王正式搬出皇宮,出居諸王府,英宗竟然下令文武百官赴府朝見。親王出府而文武百官朝見,這是本朝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更有甚者,宗室元老、英宗的親叔父襄王朱瞻墡在得知德王出府的訊息,居然派人送來厚禮。以英宗和襄王的關係,朱瞻墡此舉無疑大有深意。

癸卯,復書襄王瞻墡曰:近以次子德王見潾年長,令其出府,此亦常典。乃荷叔父重親愛之念,賜之禮物。兼示誨言欲其隆孝,敬勵學問,節用愛人,親賢樂士,皆格言也。非叔父賢明,曷克臻此?深感深感。已令德王佩服嘉訓,用圖成德。專此奉復。—《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八》

但是英宗的試探,最終被以李賢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給頂了回來。於是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英宗在病危之時,召太子至榻前做最後的囑託,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德王等王,俱與善地俾之國。‘’歷經了無數苦難的英宗,已經不是當年的熱血少年,帝王之心深沉無比。故而朱祁鎮在臨終之前特意強調了錢皇后和德王的地位安排,並廢除了殉葬。自明朝開國以來,只有妃嬪殉葬,沒有皇后殉葬的先例。但太子生母只是貴妃,若不廢除殉葬,周貴妃何以自處?太子和貴妃一定會靈前廢后,將周貴妃推上太后的寶座。英宗廢除殉葬,既不是為了保護錢皇后,也不是為了保護周貴妃,他在意的是自己身後的名聲。

就藩之前忙碌的德王

英宗去世後,太子朱見深順利繼位,是為憲宗。新君即位,朝政大事千頭萬緒,還要操辦國喪,憲宗只能將部分禮儀性的事務交由德王代行。

4月12日,孝恭章皇后神主祔廟。孝恭章皇后即孫太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9月4日去世。其神主祔廟是一樁大事,因此當天一早由德王代表皇帝祭告太廟,憲宗本人則在午後奉神主詣廟行禮。月底,因英宗皇帝梓宮將赴葬裕陵,德王奉命護葬及沿途行禮。

辛亥,書與德王曰:茲者將奉梓宮安厝玄宮,予以嗣守宗社,祗循舊章,不敢遠違。王骨肉至親,禮宜護葬。山陵道途祭奠一切喪事,宜皆總於王。必欽必慎,用副予哀懇之意。—《明憲宗實錄卷四》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明英宗裕陵

5月2日梓宮發引,5月8日葬於裕陵,德王奉神主於5月10日回宮。5月15日,以英宗神主祔廟,再由德王代表皇帝祭告太廟。可以說陪伴英宗最後一程的,只有德王朱見潾。甚至在成化二年三月英宗禫祭(指除喪服之祭)的時候,還是德王出馬前往裕陵祭祀。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6月1日德王大婚,王妃是武城後衛千戶劉忠之女。從正使是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副使少保、吏部尚書李賢來看,德王婚禮的規格之高極其罕見。這兩人之中,李賢是內閣首輔,孫繼宗則是孝恭章皇后的兄長,德王的舅公。而為了德王的婚禮,憲宗還特地讓禮部搞了一套全新的流程出來。畢竟皇室上一位在京親王成婚,是20年的郕王朱祁鈺。

甲戌,遣太保、會昌侯孫繼宗為正使,少保、吏部尚書李賢為副使,持節冊武城後衛千戶劉忠女為德王妃。冊曰: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諸王,必選賢為之配。朕弟德王,年已長成。爾劉氏,乃武成後衛正千戶忠之女。今特授以金冊,立爾為德王妃。爾尚謹遵婦道,內助家邦,敬哉。—《明憲宗實錄卷十七》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2月17日,德王朱見潾正式之國山東濟南府。在就藩之前,憲宗下旨德王歲祿一萬石全支米(親王歲祿一般米鈔兼支,憲宗時代的大明寶鈔基本等同於廢紙),同時每年給食鹽一百引(明代每引折鹽300斤)。德王還提出自己府中食用白熟粳米,之國之後難於措辦,憲宗令每歲撥與283石(一石約等於120斤)。而德王之國,是大明皇室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襄王等5位親王之國以來,近40年來的頭一回,故而禮部也重新制定了親王辭別皇帝的禮儀。

癸丑,德王見潾之國,陛辭。上御奉天門早朝畢,文武百官稍退立。上降寶座後座,王冕服由左順門,內引二人朝服前導。由第二橋上奉天門,至上前行五拜禮。上賜王酒,王飲訖。叩頭畢,上興,送王至東陛。王復叩頭下,上目送王出午門,乃還。—《明憲宗實錄卷三十九》

乾了這杯酒,兄弟來世再相見。我們無法得知英宗臨終前意圖易儲的決定,對憲宗和德王的兄弟關係是否產生了裂痕。但結合史料來看,憲宗更多地是對錢皇后有嫌隙,對德王這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還是非常溺愛。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午門

德王府往事

德王原本的封國是德州,後來改為濟南。山東青州曾經是太祖第七子齊王的封國,樂安州則是太宗次子漢王的封國。二王被廢之後,其在東昌和充州的莊田長期荒蕪,這次德王之國,憲宗一併賜給了弟弟。除此以外,明憲宗、孝宗、武宗三代皇帝都對德王有分外的賞賜。

莊田稅收:

成化四年,賜德王府山東壽張等縣閒地四千一百餘頃。廣平府清河縣,德府歷年奏討地土共七百餘頃。成化十七年,賜兩淮批驗所餘鹽一千引。成化十八年,賜章丘縣白雲湖地一千三百二十餘頃。成化二十三年,賜新城、博興、高苑三縣水澱蘆蕩並空閒地四百三頃三十四畝有奇。弘治六年,以濟南府稅課全給德王府。

額外之恩:

按照慣例,親王府左右長史均有進士出任,隨王一起之國。若有去世升調,則新長史由本府及國子監教官中選補。成化十二年德府長史缺,憲宗特命仍由進士出任。弘治二年,孝宗皇帝特旨升王妃劉氏之父劉忠為世襲指揮同知。面對言官的彈劾,孝宗是這樣解釋的:‘’德王,朕至親。‘’ 弘治四年,升萬宸妃之弟萬貫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襲。德王妃去世後,朱見潾每年得以離城探視墳園一次,在明代中後期圈禁藩王的國策下,算是特恩了。

己丑,德王以其妃劉氏薨,奏請自往墳所看視,及令世子祐榕春秋祭掃。上曰:‘’皇祖訓戒子孫,惓惓以謹出入為言。墳所離國城遠,豈宜數往?今叔王葬妃,宜止一次往視,每歲春令世子祭掃一次。‘’—《明孝宗實錄卷九十八》

德王府

張榮,元朝初年漢軍世侯,封濟南公,德王府即在其府邸舊址擴建而成,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門街。

德府,濟南府治西,居會城中,佔三分之一。—《歷城縣志·故藩》

和北京故宮一樣,德王府內也有三大殿,分別稱名為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包括長史司、審理所、儀衛司、群牧所、紀善所、典寶所、典膳所、典儀所、奉祀所、工正所和良醫所在內的機構,全部位於王府內,可想而知整個德王府的規模。

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大明湖

王府周圍有兩丈多高的宮牆,府前立有高大的牌坊,坊額題字‘’欽承上命‘’,‘’世守齊邦‘’。 珍珠泉和濯纓湖位於王府西苑,還建有一座淵澄閣,閣後為孝友堂和燕居齋。整個濯纓湖廣約數十畝,湖水自南而北繞過假山,而後流出宮牆,甚至還可泛舟其中,好不快活。據說朱見潾曾就濯纓湖美景賦詩一首:

印月池頭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誇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聖清。

即使如此,德王猶嫌不足。成化十一年的時候,朱見潾上奏朝廷,請求將王府倉庫馬廄移置他所,給出的理由居然是‘’府第狹隘,寢宮卑溼‘’。是可忍孰不可忍!

結語: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8月22日,德王朱見潾去世,享年70歲,賜諡曰莊。朱見潾少年時經歷坎坷,屢遭磨難,不知是否為其就藩後貪得無厭的原因。當然由於當年的易儲風波,這也極可能是德王自汙以求自保的計策。但無論如何,憲宗駕崩後,德王是朱見深兄弟中唯一提出來京奔喪的親王,少年時的患難真情,自是比別人不同。德莊王死後與王妃劉氏合葬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青崖山,其地面建築早已不存。地宮尚在,共分前室、西室、東室三部分。德莊王居東室,王妃居西室,前室則是先於朱見潾去世的其第三子濟寧安僖王朱祐樳。

德莊王共三子,庶長子泰安恭簡王朱祐樬、嫡長子德懿王朱祐榕,第三字即朱祐樳。朱祐樳無子,故而朱見潾將其葬於自己墓中,也算是老父親對兒子最後的愛吧。

朱祐榕於正德十六年襲封德王,嘉靖十八年,享年69歲,賜諡曰懿。其世子朱厚燉於嘉靖十三年先卒賜諡曰懷順。其孫朱載墱於嘉靖二十年襲封德王,追封其父為德懷王。萬曆二年朱載墱去世,享年46歲,賜諡曰恭。其子朱翊錧於萬曆五年襲封德王,萬曆十六年去世,賜諡曰定。其子朱常潔於萬曆十九年襲封德王,崇禎五年去世,賜諡曰端。其子朱由樞襲封德王,崇禎十二年清軍攻破濟南,朱由樞成為明朝第一個陷於建奴的親王,崇禎十五年死於後金。

戊申,明德王朱由樞卒,以禮葬之。—《清史稿卷三》

朱由樞被俘後,其堂弟朱由櫟襲封德王,崇禎十七年降清,隆武二年遭清廷殺害。德王家族在濟南紮根近兩百年,在這座泉城留下了無數的烙印。比如濟南城中的東小王府街,是德莊王四世孫寧陽王府所在地。西小王府街,是德莊王七世孫寧海王府所在地。後二街合併,統稱小王府街。舊時濟南還有東玉斌府街和西玉斌府街,所謂的玉斌,指的就是王府女婿官職儀賓的諧音。而王府池子街則以王府內的濯纓湖得名。至於天地壇街,顧名思義就是原來王府社稷壇和山川壇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