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史記中的故事改寫成僅20字的五絕,堪稱改寫典範

說起史書,必然繞不過《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其文字以言簡意賅卻又能栩栩如生為特徵,折服無數後來史學家。

將史記中的故事改寫成僅20字的五絕,堪稱改寫典範

其中《七十列傳·李將軍列傳》中有一段記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僅用33個字,就勾勒出一位射術精湛、武藝高強的將軍形象。

而歷史上有一位詩人,卻能將這段話改成一首詩,從此讓李廣將軍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可以說是歷史上改寫較為出色的範文了。那就是出自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的《塞下曲·其二》:

將史記中的故事改寫成僅20字的五絕,堪稱改寫典範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把史料改為詩詞,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考驗改寫者的功力。尤其是五言絕句,僅僅20個字,更是非常困難的事了。而這首五絕卻改寫的鏗鏘有力,氣勢飛揚,頗有盛唐風範。

將史記中的故事改寫成僅20字的五絕,堪稱改寫典範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10個字就高度濃縮概括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還勾勒出環境。以“夜”“暗”兩字點明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月黑風高的夜晚。又用“林”字突出了地點是在幽暗的樹林,既不是高庭大院,也不是喧囂市井。人物又是誰呢?既不是經商之人,也不是漂泊旅人,而是威名遠播的將軍。

根據這些資訊,我們腦中就可能浮現出如下情景:在月黑風高的夜晚,駐守右北平的李廣將軍出獵晚歸,夜風吹拂,在幽暗的樹林裡,風吹草動,將軍迅速拉滿了弓。為什麼拉弓?在古代的森林中,因為生態環境好,老虎經常出沒于山林是稀鬆平常的事,更何況是晚上。軍人的警惕性自然要比常人高得多。李將軍拉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將史記中的故事改寫成僅20字的五絕,堪稱改寫典範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將軍的箭射出去了,情況怎麼樣呢?黑暗中模糊不清,將軍不便檢視,自然就離開了。但第二天想起這事,心中還是疑惑,就要探個究竟。回到那射箭地方一瞧,原來昨夜驚魂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臥在草叢中的大石頭。而那支射出去的箭卻深深地插入石稜中,箭身看不見了,只露出箭尾的羽毛。

縱觀這首詩和《史記》中的記載,就會發現:司馬遷記錄歷史,側重於如實記載,不誇張不渲染,以反映事實為準繩。這也是史家寫史的追求,也是特點。而詩歌呢就沒那麼多侷限了,越是天馬行空,形象就越鮮明,藝術色彩就越濃厚。

這首改自《史記》小故事的《塞下曲》,經過盧綸精心佈局、字斟句酌,一位彎弓射箭、國之柱石的將軍形象便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可見,史家有史家的手筆,而詩家也有詩家的手筆。

關於這首《塞下曲》,您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