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導語: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西夏建國後就迅速開始了對宋戰爭,李元昊將他首個進攻的目標對準了地闊寨疏、兵少士弱的延州。延州北端的金明縣(宋神宗熙寧五年,廢金明縣為金明寨,併入延州膚施縣,在今安塞縣南)是延州通向夏州的軍事要塞,金明都監李士彬領兵十萬人世守金明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率軍攻破金明縣,俘李士彬父子,盡獲金明寨党項蕃兵數萬人。元昊乘勝進圍延州。夏軍與前來解圍延州的宋軍大戰於三川口(在今陝西省子洲縣西北),雙方激戰數日,慶州援軍終未能克敵,將領劉平、石元孫被俘,宋軍大敗。延州城被圍七天後,適逢天降大雪,夏軍才撤軍駐紮金明寨。同年五月,李元昊又相繼攻拔塞門、安遠、栲栳、黑水等寨。宋軍節節失敗,無奈放棄了延州北邊一些城寨。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六月,“廢延州承平、南安、長寧三寨”。據呂卓民先生在《宋代陝北城寨考》一文的考證,塞門寨在今安塞縣北鐮刀灣鄉境內,安遠寨在今安塞縣北坪橋鄉境內,栲格寨在今安塞縣北龍安村,承平寨在今子洲縣西南何家集鄉,南安寨在今清澗縣東北張家石驗村。宋朝在延州失利後,很快做出調整,任韓綺、范仲淹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加強延州防務,先後收復金明寨和安遠寨。因此西夏在建國初期,已佔據鄂爾多斯高原南緣的橫山地區。此時西夏疆域大大南移,將宋夏的疆界推至今陝北的子洲、安塞縣一線。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冬十一月,夏軍進攻宋朝的保安軍,被郞延路巡檢指揮使狄青擊退。保安軍在范仲淹等邊將努力經營下,修築堡寨,加強防衛。宋慶曆四年(1044年),在保安軍北四十里置順寧寨(在今志丹縣北順寧鄉,並修復栲姥寨,修築園林堡、安塞堡、安定堡等以抵禦西夏。與此同時,保安軍憑藉白于山及周圍黃土溝壑的有利地形,成功地屢挫西夏的進攻。這樣,自西夏建國到慶曆年間,雙方保持以白于山為疆界。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自西夏年建國至年宋夏首次議和之前的短短六年時間裡,野心勃勃的李元昊發動了多起對宋戰爭,並相繼取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碧三大戰役的勝利。對宋之戰雖使西夏的版圖有所擴大,但也對西夏造成巨大損失。西夏於天授禮法延作六年(1043年)遣使向宋請和,雙方經過一年的反覆交涉,至(1044)年正式達成和議。元昊向宋稱臣,宋仁宗冊封元昊為夏國王。李元昊在向宋進奉的《誓表》中寫道:“臣近以本國城寨進納朝廷,其栲姥、鐮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為界,於內聽築堡寨。”宋仁宗同意與西夏劃定疆界的請求。宋夏議和後雙方進入和平時期,雖邊境地帶的小規模衝突不斷,但是宋夏邊界在約和後的二十餘年中基本保持不變。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慶曆四年議和後,宋夏開始解決窟野河河西的劃界問題。宋臣張宗武對於劃界的意見是:“若西人來,即且答以誓招。惟延州、保安軍以人戶所居中間未定,餘路則界至並如舊。未定之處,或不越舊境,差官與之立牌猴以為界。”張繼勵上奏列出前後界至地名,並向宋仁宗提出建議:“今若以河西為禁地,則益恣其貪心,進逼河西之地,耕墾畜牧,或興置寨柵,與州城相距,非便。若用鹹平五年以前之境,則太遠難守,請以大中祥符二年所立之境為定”。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李元昊於1049年死後,沒藏化龐殺太子寧令哥,立年幼的諒作為帝。從此,西夏政權旁落權臣沒藏化龐手中。化龐主政時,深知窟野河西田腴利厚,對河西的侵種開始變本加厲。“年年東侵不已,由元昊時期侵耕10裡發展到侵耕40餘里,距屈野河僅20裡,離麟州城也只有裡”。西夏侵耕窟野河西土地的問題愈演愈烈,引起北宋政府的注意。

西夏建國後的戰爭,宋夏和議後的疆界

宋嘉祐元年(1056年),仁宗皇帝命河東經略使龐籍發文牒詰責西夏太后沒藏氏。沒藏氏責令沒藏化龐歸還侵田,結果卻不了了之。嘉祐二年,龐籍命幷州通判司馬光到麟州檢視夏人侵耕之地,與麟州知州武截、通判夏倚共同商議處理侵耕之事。“乘敵去,出不意更增二堡,以據其地,可使敵不復侵耕……有急,則州及橫陽堡出兵,救之,敵來耕則驅之;已種則躁踐之;敵眾盛則入堡以避。如是,則堡外三十里之田敵必不敢種矣,是州西五十里之內無患也”。

至此,宋夏窟野河劃界問題暫時解決,原西夏與北宋麟府西境之間六十餘里的“兩不耕地”,全部被西夏佔據。西夏東部疆界擴至窟野河,與北宋的麟府地區以窟野河及麟府地區沿邊所築堡寨屬地外緣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