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奪情”風波是怎麼回事!

據傳,張居正的父親,名字叫張文明,原是一位學無所成、屢試不中的鄉間窮秀才,20歲上,補為府學生。在科舉的年代裡,為了謀取一個功名出身,他曾先後7次走進鄉試的考場,結果每次都是名落孫山。只是到了他那大有出息的兒子張居正點了翰林,他才擲下考筆沒有再參加科考隊伍。

歷史上的“奪情”風波是怎麼回事!

萬曆五年( 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張居正父親病死。按照封建禮教,父母死亡,在外做官的兒子必須離任回鄉服喪3年,等到服喪期滿後才可回任辦事,否則,即是“忘親”、“奪情”。

當時張居正權勢正如日中天,而且他的改革也剛步人正軌,生怕一旦離去,他人謀其位,前期改革成果付諸東流,改革也就此中斷,因此不想回老家江陵奔喪守孝。於是他暗中指使大宦官馮保出面挽留。馮保命吏部尚書張瀚奉詔留張居正。張居正本人也一再要張瀚以吏部尚書的身份出面留他。然而,這張瀚卻始終不為張居正所動。張瀚的下級戶部侍郎李幼滋想要討好張居正,“首倡奪情”之議。

歷史上的“奪情”風波是怎麼回事!

萬曆五年(1577年)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編修吳中行上疏彈劾,說張居正奪情是違背“萬古綱常”。第二天,檢討趙用賢上書,認為不能援前朝故事為張居正奪情製造根據。十月二十日,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聯名上書,彈劾張居正奪情是“貪位忘親”。張居正大怒,十月二十二日廷杖吳中行、趙用賢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吳中行等人因為上書反對張居正奪情而被廷杖時,鄒元標不過是一小官, 默默無聞,見狀立即厚賄太監,並馬上上一疏反對奪情,言辭十分尖銳,批評張居正素來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說明他實際上與禽獸無異。張居正大怒,下令廷杖鄒元標一百六十。鄒元標因為之前賄賂過太監,雖然挨的板子比別人多,反倒挺過來了。

歷史上的“奪情”風波是怎麼回事!

朝臣們相繼上書為被廷杖的五人求情。張居正不聽,將吳中行、趙用賢革職除名,艾穆、沈思孝、鄒元標分別發配充軍。吳中行、趙用賢為隆慶五年張居正所取進士,與張居正有師生之誼,而艾穆為張居正的同鄉,他們從維護封建倫理綱常出發,不講私恩,不避權勢,上書指責張居正奪情,“直聲震天下”,時稱五人為“五直臣”。

歷史上的“奪情”風波是怎麼回事!

最後還是明神宗朱翊鈞出面,說張居正“親承先帝付託,輔朕衝幼”, “朕切倚賴,豈可一日離朕”,命張居正在官守制,“奪情”風波才算平息了下來。張居正雖成功“奪情”,仍舊獨執大權,但這件事也成為他死後被論罪抄家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