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士族,基於氏族,同為仕族,歸於世族。在宋代以前,世族一直是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在東晉時期,世族門閥影響力達到頂峰,其中的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陳郡謝氏四大頂級門閥便是這場大戲的見證者參與者。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世族門閥的真實面目:利益共同體

在說東晉四大家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門閥家族的真實面目。

秦朝統一後廢分封改行郡縣制,實行官僚統治,結束了自周代開始的以血緣為基礎的世襲罔替的貴族統治。到西漢建立後,從漢武帝開始實行以察舉製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孝廉就成為主要科目。經過百年發展,到西漢末這套制度已經完全變形,為了入仕做官,十分注重人際關係,今天你舉薦我家子侄,明天我舉薦你家,逐漸形成了利益共同的封閉圈子。

在這套制度下,產生了無數的大地主、世家官僚、學術門閥三位一體的地方豪強,成為貴族統治的變體。

東漢光武帝劉秀依靠地方豪強,僅用3年時間復國,所以劉秀有心抑制豪強卻無力改變發展,主管地方的州牧(刺史)和地方豪強形成了一種共生。當佔有了土地經濟資源的豪強在和佔有儒家學術思想、政治文化資源的官僚合流後,門閥產生了。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到東漢中晚期,門閥徹底成型,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讓世家門閥徹底主宰了中間階層和上層建築,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殘酷現實。

至此我們可以對人才選拔制度做個梳理:從先秦世卿世祿制,到軍功爵制,再到察舉制、徵辟制,直到九品中正制,壓制了社會流動,最終被科舉制打破。

九品中正制就是兩漢察舉制的進化,唯親、唯財、唯勢,官吏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

到了東晉,門閥家族徹底走向了巔峰,不僅能與皇權平起平坐,演繹了百多年“X與馬共天下”的戲碼,甚至還可以左右廢立,壓制皇權,貴族化的門閥家族復辟了世卿世祿制的貴族政治。

東晉的門閥政治形態,猶如一條鐵鏈環環相扣,一流門閥主導,二流門閥輔助,三流門閥橫行地方,寒族無權分享。通俗來說就是一流吃肉,二流啃骨頭,三流喝湯,寒門不入流的負責燒飯,聞個味兒,沒有吃的份兒。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最有趣的一點是,這套制度十分講究平衡,誰也別想掀桌子,如果有哪一支世族想篡奪皇權,其他世族則會奮起暴打,反過來如果有皇帝打壓世族,那麼他們就會抱團抗衡,這就是利益共同體。

當然各個門閥世族之間競爭大於合作,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生存下來並站上巔峰的。所以會出現四大頂級門閥輪番坐莊,都是一段時間的朝政執牛耳者,琅邪王氏最強,影響力從司馬睿南渡持續到東晉末年,陳郡謝氏是從中期持續到劉裕時期,庾氏、桓氏稍遜一籌只覆蓋了十幾二十餘年。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琅琊王氏:第一望族 長盛不衰

東晉的建立是靠大家族琅琊王氏捧上去的,這樣的說法一點都不為過。初期,王氏的代表人物是王導和王敦,王導在朝中為相,執掌東晉內政;王敦出外掌軍,控制著東晉的長江中上游。王與馬共天下,主弱臣強誕生了。

王氏勢力最大時,朝中有四分之三的官員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有關,可謂一手遮天。《古今姓氏書辯證》中這樣記載:“琅琊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晉元帝司馬睿也不是泥人,不斷地培育自己的勢力,引起了士族門閥不滿,王敦趁勢起兵,攻下建康,司馬睿在憂憤中去世。但王敦打破了平衡,引起了其他士族勢力不滿,最終,在即位的晉明帝司馬紹帶領的利益集團團結下贏得了勝利。

因為王敦之亂,琅琊王氏的勢力被晉元帝趁機削弱,其它頂級門閥趁勢崛起,琅琊王氏不再一家獨大。

王敦王導相繼死後,琅琊王氏在政壇上雖然依然有一定的能量,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到王允之死,琅琊王氏再無人可掌握軍權,實力大大受損。但是作為頂級門閥士族,依舊是爵祿不斷。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東晉滅亡後,琅琊王氏聲望依然如故。直到侯景之亂,琅琊王氏幾乎被屠戮殆盡,徹底衰敗。

宋齊梁陳南朝四代,都選擇與王氏聯姻,前前後後共8位“王姓皇后”。隋唐以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才徹底退出。什麼是門閥,什麼是世族,看看琅邪王氏就知道了。

潁川庾氏:外戚發家 起落迅速

王氏勢力遭到削弱後,庾氏由此走上政治主舞臺,潁川庾氏在東晉發家門路是外戚。

司馬睿重用王家,但是大權旁落,總是皇帝不願意看見的事情,與王家的矛盾就出現了。司馬睿便有意扶植了潁川庾氏,為太子司馬紹選擇了庾氏女兒庾文君。

晉明帝司馬紹繼位後,庾文君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后,庾氏水漲船高。庾文君的哥哥庾亮便以外戚之便在朝中掌權,重任庾冰、庾翼等庾氏子弟。晉明帝死後,庾文君升格為太后,將政事皆委託給了庾亮,庾亮就此成了東晉王朝的實際話事人。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但庾亮執政期間,固執己見引發了蘇峻之亂,結果讓庾文君提前結束生命。始作俑者庾亮難辭其咎,他主動辭職,轉任地方,籌謀北伐未果,含恨而終。

庾亮死後,其弟庾冰入朝掌控中樞、庾翼出鎮上游控制上游,庾氏達到了頂峰。

我們都知道要競爭,那就需要人才。如果家族中沒有人才,那麼自然會被取代。到了庾翼死時,庾氏家族後繼無人,先後執宰朝政二十多年的庾氏家族失去了執政地位,漸漸沒落。

潁川庾氏承上啟下,取代庾氏成為東晉新一代門閥代表的,是龍亢桓氏。到桓溫掌權之後,幾乎殺光了庾氏家族,僅剩下與自己有親戚的一家,庾氏徹底沒落於江左。

龍亢桓氏:成也軍事 敗也軍事

桓氏的起點比庾氏還要低,是以軍功奠定了桓氏的門閥地位,將桓氏推向頂峰的人是桓溫。

桓溫,介於英雄與梟雄之間,一生波瀾壯闊,快意過恩仇(為父報仇),指點過江山(三次北伐),獨攬過大權(密謀篡位)。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桓氏發跡於桓彝,是第一批過江士族,又抵抗過王敦,戰死於蘇峻之亂。桓溫十九歲時,假扮弔客,混入仇人喪禮,手刃其三子,以此揚名天下。

在庾翼死後,晉簡文帝為削弱已在荊州傳承兩代的庾氏,不準其父死子繼,任命桓溫鎮荊州,都督西部六州之地。三十五歲時,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入蜀滅成漢,收復了丟失四十餘年的益州,立下殊功。

以軍功起家的桓溫,一直都是北伐的忠實擁護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之後,桓溫的權勢就在朝中一手遮天了。經過桓溫十餘年的經營,龍亢桓氏已經囊括東晉半壁江山,掌握天下大半兵權,成為當時最有實力計程車族。但第三次北伐,桓溫被智計天下無雙的慕容垂在枋頭擊敗,遭遇生平最大挫辱。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桓溫一生割據荊州三十載,執掌帝國二十年。桓溫之後領導桓氏的是他的弟弟桓衝,他不想哥哥那樣有野心,謹守荊州,不參與建康方面是非。桓衝死後,荊州軍被朝廷奪回,桓氏進入低潮期。

桓氏再度崛起是在桓溫小兒子桓玄手裡,此子野心很大,憑藉門第貴顯以及父親名望,在自己努力下重掌朝權,舉兵反叛,並攻陷建康,建立桓楚政權,但很快被北府的劉裕擊敗,桓氏族滅。

陳郡謝氏:力挽狂瀾 名士輩出

謝家打入上流社會,是從謝鯤開始。謝家成為士族領袖,是從謝鯤的侄子謝安開始。讓謝安和謝家一下子成為頂流的,是那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淝水之戰。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和謝家嫡系子弟的謝石謝玄謝琰等人功不可沒,謝家的聲望也因此達到頂峰。

謝安由於聲譽和政治才能榮升東晉宰相,而謝家其它子弟,如謝尚、謝萬、謝石、謝玄、謝琰等人也各領強兵遍佈方鎮,特別是謝玄的北府兵,無敵於天下。謝氏奠定了與琅琊王氏相等的門閥地位,後世以“王謝”並稱。

這裡提一下北府兵:西晉滅亡之後,大量漢人或受戰爭之苦或不願與胡人為鄰,紛紛南渡;但東晉卻拒絕讓南渡流民落戶長江以南,令流民在長江以北沿江而居,以抗五胡。後源於荊州的上游壓力,於建康和三吳地區之間的京口,建立了流民軍,謝安讓謝玄在京口廣陵募驍勇之士,組建了北府兵,謝家在東晉的地位和權力大大提升。這支力量,後來還成為劉裕成事的基本盤。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謝安講究勢力平衡,與曾經站在過權力巔峰的其他門閥士族領袖相比,謝安的權力慾已經算相當相當弱了,淝水之戰後能夠急流勇退,所以在謝安謝玄相繼去世後,謝氏也能夠安然地從權力最高峰走下,幾乎未傷分毫。

直到東晉末年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反晉鬥爭,謝氏子弟死傷很多,又遭到劉裕等寒門軍閥的一波屠殺,但依然是士族領袖,直到侯景之亂,謝氏門閥與王氏一樣幾乎被屠戮殆盡。

陳郡謝氏多出麒麟子,在中國文壇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傑出人物有:謝鯤、謝尚、謝奕、謝安、謝萬、謝道韞、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朓、謝莊、謝赫(南齊著名畫家)等。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最後歷史君說:

透過梳理東晉四大門閥家族興衰,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第一:團結才能凝聚力量。東晉四大家族都是西晉天下大亂後,南渡江左計程車族,雖然數次出兵北上,想要收拾河山,但終因門閥及皇權之間的鬥爭極為激烈,各家有各家的利益打算,無法凝聚全部力量,屢屢功敗垂成,只能偏安一隅。

一個家族如果想要真正地長遠發展下去,就必須要維護團結安定,只有團結一致,國家才能完成一統,長治久安,家族才能長久發展。

東晉四大門閥世族興衰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第二:封閉腐朽的階層制度註定消亡。東晉的門閥制度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非常態產物,阻礙了階層流動,造成了士族本身尾大不掉,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種姓毒瘤,註定會被更先進的制度取代。

隋唐及宋後,科舉制的推行,為出身寒門的讀書人提供了前進的目標和門徑,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終結了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