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編者按:前幾天,冷兵器研究所那篇《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嗎?紅夷大炮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的文章,在獲得很多讀者認可的同時,也有一些朋友發問:明軍武備稀爛,真的能造出好炮嗎?這些朋友所以依據的是某位文史學者在央視級別媒體上的一些故事:比如明軍的刀砍不死牛啊!明軍總兵的盔擋不住箭等等。那麼明軍的武備真的稀爛如此嗎?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8年),大明與後金雙方在薩爾滸周圍進行了一次戰略決戰。由於準備不足、輕兵冒進、合圍緩慢等原因,明軍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明朝此戰損失杜松、劉鋌兩員大將,以及將校士兵四萬五千餘人。大敗之下,遼東形勢攻守易行。而針對此戰的失敗,也有人給出了一些如明軍工部腐敗、粗製濫造,導致兵器裝備破爛不堪乃至於戰敗的理由。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上柱國將軍劉鋌畫像?

甚至,網路上還出現了幾個經典段子,比如劉鋌出發前祭天殺牛,明軍拿刀往牛肚子上連砍三刀都沒殺死,最後還是楊鎬看不下去拿出了自己的尚方寶劍才把牛殺死;又比如劉鋌養子劉招孫在軍前演武,結果槍頭在揮舞過程中脫落被甩了出去;再比如最經典、流傳最廣的杜松帶著生鏽的頭盔被後金一發流矢射死。乍一看,這些段子說的有板有眼的,似乎還真證明了薩爾滸明軍武器的不堪。但實際上,這些段子要麼誤傳與歪曲,要麼就是添油加醋、斷章取義,經過“潤色”後的不實資訊。下面,筆者就簡單對這幾條詳細說說。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首先是流傳最廣、最經典的杜松頭盔說,在這個段子裡,身為一軍統帥、官至總兵的杜松竟然會帶著一頂生鏽的頭盔,本身就已經很不合常理了,偏偏還被流矢射中。所以這個段子經常被用來證明明軍連將領的裝備都粗糙無比,更別說普通士兵的了。但實際上,杜松的死因是有第一手資訊的。雖然杜松和身邊親兵全部戰死,明軍也沒能搶回他的屍首,但在杜松軍覆滅前夕,依然有人出來傳遞戰報。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時任直隸巡按御史的王象恆,曾在永平連續接到了兩則從遼東傳回來的戰報,第一則戰報傳遞的是杜松在五嶺關被後金軍包圍,隨後兩軍陷入鏖戰的內容;第二則戰報則是彙報西路軍危急、杜松可能戰死的內容,裡面明確說杜松“面中一箭落馬”,而王宣、趙夢麟依然被圍困生死不明。之後,道路阻絕,明軍西路軍資訊至此戛然而止。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由此可知,杜松並非頭盔中箭,而是臉部中箭。這與傳說中的生鏽頭盔毫無關係。而所謂明軍頭盔質量不好,導致杜松中箭戰死說法的開創者,則是那位著名的徐光啟。但他的說法前後矛盾,比如前一句說“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顏矢中其背,是總鎮監督,尚無精良之甲冑。”這句話看著沒毛病,因為沒有精良甲冑才被人集火頭部射死。但後邊,他緊接著又來一句“杜將軍去甲冑而戰,尤非法也,況士卒乎?”這是吐槽杜松作戰不喜歡穿盔甲了,乃至於影響到士兵作風。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前面說沒有精良甲冑,後面杜松不穿甲冑。照這麼說,後金軍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對方沒穿甲冑還非得集中射對方腦袋?(關於杜松不愛穿盔甲這事兒是有出處的,杜松曾親口炫耀過,自己征戰幾十年不知盔甲為何物,甚至展示自己身上的所有傷口來表現自己的勇武。但這明顯是在吹牛。征戰幾十年,弄了一身傷口還能上陣,正說明他作戰時是穿盔甲的。)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其實,看完徐光啟這幾篇奏疏的全文就會明白,他不過是透過貶低他人,來推銷自己那昂貴到12兩白銀一套的盔甲罷了。這對於明代官僚,屬於常見套路。徐光啟甚至透過春秋筆法來給自己製造論據。比如他這段話“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這段話虛實結合,通過後金盔甲的精鐵甲片來對比明軍盔甲的荒鐵甲片,說真不真說。假不假。真在於明軍盔甲原材料確實是荒鐵,假在於明軍甲片卻並非荒鐵。明人所說的荒鐵,實際上是從礦山中挖出的原始粗生鐵,明清兩代不管是製造盔甲還是鑄造火炮都是用它當原材料。荒鐵經過冶煉加工後成為生鐵,生鐵再經過冶煉加工後成為熟鐵,然後再進一步使用。根據遼東檔案的記載,明軍兩斤重的紅腦包頭盔,要消耗10~20斤荒鐵;一副明甲要消耗荒鐵一百多斤;一副臂手要消耗荒鐵25斤。打個比方,荒鐵跟精鐵的關係就相當於朱重八和朱元璋、朱洪武的關係。這段話最後那句,“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是說後金軍專門在近距離,射擊明軍盔甲防護不到的臉部和肋下。這正說明當時明軍甲冑的問題不是做工不好,而是設計有缺陷,防護面積不足。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因此,根據第一手戰報的記載,排除後來徐光啟的春秋筆法,以及現代不知從那流傳出來的段子,杜松死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臉部中了一箭。而且不只是他,劉鋌也是這麼死的。雖然明朝這邊沒有對劉鋌死法的描述,得到其屍體的清軍卻記載了下來。《扈從東巡日錄》中描述,劉鋌“面中一箭、一刀,”可見後金軍射手確實習慣於在近距離攻擊對方臉部。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其次,我們說說那個劉鋌出發前,明軍的刀竟然劃不破牛肚皮,要借楊鎬的尚方寶劍的傳說。但只要是對薩爾滸部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會發現這個段子有一個最明顯的槽點。那就是楊鎬在瀋陽坐鎮,而劉鋌則在寬甸出發,兩者間直線距離尚有近170公里。難道當時劉鋌在搞直播?讓楊鎬看到明軍殺牛不成功?然後楊鎬會瞬移?從瀋陽來到寬甸跑一趟就送尚方寶劍?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一手資料《三朝遼事實錄》中對於此事的記載,是劉鋌派一將殺牛禡祭,連砍三刀之後才把牛頭割斷。這並非是劃牛肚子,更沒有尚方寶劍的事兒。顯然,劈斬牛首難度要高於劈斬人首,要想幹淨利落的一刀砍斷,確實需要經驗和技術。比如劉鋌本人曾在入朝作戰前禡祭的時候,親自上場連斬三頭壯牛,三刀三首,一時傳為美談,也憑此武力威震軍中。而這次選出的人或是因為技藝不精,或是因為馬失前蹄,並沒有達到一刀斷首的效果。但這事跟刀的質量無關,不會砍的人你就算給他妖刀村正,該砍不斷還砍不斷。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第三個段子是說明軍演武,結果槍頭掉了。這事其實也是被歪曲了。禡祭只後為了振奮軍心,劉鋌的養子劉招孫於陣前演武揮槊。劉招孫除了是劉鋌的養子,也是他的親衛,武藝高超,僅次於劉鋌。在薩爾滸最後突圍時,劉招孫揹著劉鋌的屍體作戰,依然勇猛不減,清人在《欽定盛京通志》也承認,劉招孫在此情況下一手持刃,獨自格殺後金兵數人,最終戰死。但就是這麼一個勇猛武將,在演武時也出了狀。當然不是段子裡說的槍頭被甩掉,而是他竟然不慎墜馬。《三朝遼事實錄》中描述為“劉招孫於教場馳馬試槊,墮地。”

可以收,斬牛將與劉招孫的突然失手和意外狀況,也讓劉鋌有點不安,但也僅僅是祭祀時的心理狀態罷了,在文中絲毫看不出與兵器有何原因,若按段子所流傳的,明軍戰刀連牛肚皮都割不破,又怎麼能連殺身披精鐵盔甲的後金兵數人呢?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因此可見,這幾個段子基本上是歪曲事實,上斷章取義甚至是無中生有,然後經過不斷地道聽途說、添油加醋和以訛傳訛,以及在網路時代很多人有意或無意的推動下最終成型,甚至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真正歷史。真是讓人可發一嘆啊!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編後語:其實很多朋友在對於歷史事件與人物,往往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且有“贏者通吃”的心理,即你輸了,你就肯定是有千般不是,一點好的都沒有!比如明軍敗於清軍,於是很多人認為明軍一無是處!這樣的想法與思路其實是很不理性的。明亡清興其實有相當多的主客觀因素(可參見《明朝能抵抗蒙古200多年,為何僅用幾十年就被女真人滅了?》),甚至運氣因素在內的。歷史其實就是歷史,單單隻以成敗論英雄,不是正確面對歷史的態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