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現在人們提到安史之亂,都知道是被郭子儀,以及李光弼給平定的。在很多戲曲當中,也會著重提到這兩個人,郭子儀有再造唐室之功勞。但是事實上平定這場叛亂,還有一個人功勞也不小,就是僕固懷恩。後期承擔起了消滅叛亂重任,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功勞會被忽略掉,這個有很現實原因。

史書是被人寫的,某種程度上就是被纂改,看統治者意思。僕固懷恩遭受如此待遇,就是因為他起兵造反。哪怕對大唐有很大的功勞,依然不會被記載。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唐朝後期朝政

在一個朝廷上,朝廷當中總會有奸臣,如果是賢明君王,還不會出現任何問題。這個反映到唐朝,就是後期不斷湧現出來大奸臣,像李林甫、楊國忠等。越往後的話,很少有像前李世民那樣精明的君王,客觀上來講,奸臣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也是逐步的增加。像僕固懷恩這樣大臣,有些好多都是鬱郁不得志,也改變其命運。

幾乎每個朝代當中都會有一兩個奸臣,這些已讓忠臣們人人自危。這個考驗統治者水平,每個朝代當中總會有一兩個奸臣,就看統治者能否駕馭住。只要統治者能力強,清楚誰是奸臣誰是忠臣,有些事情從大義角度出發,就不會有肆意妄為。同樣不會讓忠臣,覺得過於寒心,這樣才會讓國家穩步發展。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關於統帥選擇,有幾個人選“擺在”統治者面前,有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等人。這個時候李負責駐守某地方,根本走不開。郭子儀受到太監的排擠,那麼主帥只能選僕固懷恩。於是當年十月,唐朝準備好一切,正式對叛軍開戰。

後期承擔平叛重任

安祿山叛亂之後,唐朝湧現出不少知名優秀,像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這些人本身能力也是非常強,對於唐朝忠心耿耿,為了大唐的江山穩定,貢獻了一份力量,但是在唐朝還是有一股勢力就是奸,因為有了這些奸臣存在,嚴重影響軍心。僕固懷恩的命運,也是被這些奸臣所影響,沒有得到應有待遇。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上元三年2月,安史之亂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那時候面對的敵人不再是安祿山,而是史朝義。客觀來講這個人不算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只不過立場不同。本身出身於叛亂家庭,似乎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當時申州丟失,算是戰場上中關鍵地點,如果該地丟失,就會讓他們直接通達江南。對於大唐來說自然情況不好,稍有不慎有可能前功盡棄。幸好李光弼反應迅速,迅速“找補”,這樣也讓唐朝意識到必須團結一致,不能鬧內訌。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關於統帥選擇,有幾個人選“擺在”統治者面前,有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等人。這個時候李負責駐守某地方,根本走不開。郭子儀受到太監的排擠,那麼主帥只能選僕固懷恩。於是當年十月,唐朝準備好一切,正式對叛軍開戰。

充分展現極佳軍事才華

這個時候僕固懷恩軍事能力再度發揮,唐朝統治者進一步放權,算是實際統帥。並且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回紇可汗老丈人,唐朝在平定叛亂得到回紇幫助,離不開他影響。有了回紇的幫助,對於那個時候實力並不佔優勢唐軍來講,真的很有幫助。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特別是黃河打仗過程,他的軍事能力發揮到極致,很考驗統帥。打仗打的非常的艱難,幸虧有大家的齊心努力,才最終平定了叛亂,終於獲得戰場勝利。唐朝斬首敵人數萬,可以說是重創了史朝義的主力,加速叛軍的滅亡。

率領部隊乘勝追擊,相繼收復了洛陽、河陽,進一步打壓叛軍。中間的時候唐軍因為輕敵吃了很大的虧,整體來講還是在唐軍的掌控之下,叛軍看到大局穩定,有些高階將領選擇主動投降。在唐朝將領的追尋之下,史朝義感覺走投無路選擇自盡而亡,公元763年僕固懷恩班師回京,至此安史之亂徹底平息。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發動叛亂身敗名裂

等到叛亂平息的時候,皇上對這些有功之臣進行追風,當時冊封他為郡王。看似官職是特別高,不過將士們並不是很滿意,感覺有些明升暗降。僕固懷恩對於大唐的貢獻有目共睹,當初回紇不肯借兵,也是他“貢獻”兩個女兒,其家族有46人先後死於戰鬥。

早先跟隨唐軍打仗,多次參與了重大戰爭,可以說力挽狂瀾。並且根據戰局改變,不斷提出好意見,不過都沒有被採納。說起來皇帝亂指揮這個臭毛病,真的有不少人,李隆基當初逼迫哥舒翰出兵潼關,導致20萬大軍失利。李豫也犯過同樣的毛病,差點誤了大事。如果沒有統治者亂指揮,造成損耗不會那麼大,關鍵是還不相信大臣。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後來郭子儀受到猜忌,被迫離開了軍隊,僕固懷恩挑起大梁。按照常理來講,他有了這麼高功勞,應該知足,至於他為何發動叛亂,有好多原因。那時君臣之間裂痕明顯,李氏王朝無法信任武將,對於那些功勳大臣,都沒有得到重用。

僕固懷恩也是如此,關鍵因為和回紇關係,讓他飽受猜忌。關鍵還有統治者對其不信任,加上個別人搗亂,導致僕固懷恩走途無路之下,選擇起兵造反。一路上走的很不順,關鍵還有自己母親的反對,導致其一直鬱鬱寡歡,病死在軍中。因為這段歷史,最終他的功績也被有心人可以“抹殺“,後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僕固懷恩,歷史書為何只介紹郭子儀與李光弼?

小結

對於僕固懷恩落得如此下場,不少人都感到可惜,就連皇帝都說,他並不是叛軍。不過是被左右人誤導而已,還有朝中大臣的陷害。如果當時統治者賢明,沒有奸臣存在,可能他不會落得這個下場,真的感覺十分可惜。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