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與扶蘇名為父子,實為政敵,怪不得是胡亥當上了二世皇帝

秦始皇傳位於胡亥在《趙正書》中就有記載: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而趙高、胡亥、李斯聯手篡改了始皇遺詔的記錄見於《秦始皇本紀》:趙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陰謀破去始皇帝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李斯受始皇崩詔於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總之,一件事情,兩種說法。那麼,秦始皇究竟想傳位給誰?趙高到底有沒有篡改遺詔?

秦始皇與扶蘇名為父子,實為政敵,怪不得是胡亥當上了二世皇帝

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直到2009年,北京大學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簡。這批竹簡後來被命名為《趙正書》。趙正,即秦始皇。《趙正書》,共50枚木簡,近1500字。書中也明確記載了胡亥繼位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得到了秦始皇認可的。

看了《趙正書》,有一種如釋重負的錯覺。這才符合實際情況。而《史記》中無限拔高了一個馬車伕以及專門保管“符璽”的趙高,讓他參與了“謀立”,這就不符合實際情況。

秦始皇與扶蘇名為父子,實為政敵,怪不得是胡亥當上了二世皇帝

李斯、馮去疾才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兩人為左右丞相有十年以上,門生故吏遍佈朝堂,勢力龐大又相互制衡。秦始皇想要立誰繼位,必須要經過他們參與和支援。如果他們能大力支援,願意支援,那麼,王朝的架構才會穩定,“二世皇帝”的位置也就穩了。因此,有理有據的《趙正書》更切實際。

其一:公子扶蘇死後,竟然成了關東人反秦的標杆。那麼他活著時候,也肯定和秦始皇走不到一塊去。

其二:從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出發,也不可能選擇扶蘇繼位。當扶蘇被趕到了北疆時,雖然還活著,但他的政治生命在彼時彼刻已經完結了。試想,秦始皇怎麼會把位置交給一個“政敵”、一個傾向於“分封”的兒子呢?

秦始皇與扶蘇名為父子,實為政敵,怪不得是胡亥當上了二世皇帝

其三:從各個角度來推衍,李斯也同樣不會選擇扶蘇。李斯是法家大臣,始皇帝想立誰繼任為帝就不可能繞過李斯,繼任者也要傾向於“集權”。對於李斯來說,“法家集權”是他博取高位的一種政治手段,他必須依附於皇權而生存,必須依附於堅持法家理念的君主而生存。所以,《趙正書》符合史實,秦始皇選擇胡亥才是對的。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