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內鬥,該怎麼全身而退?不妨看看古人怎麼說

《世說新語∙識鑑》

張季鷹闢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今天說的這位張季鷹,名張翰,但不是說的當下影視藝人,而是一位西晉文學家。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後裔,為人文采極好,性格奔放。

遇到內鬥,該怎麼全身而退?不妨看看古人怎麼說

據說,他在洛陽的時候,擔任齊王司馬冏的東曹掾一職。有一天,秋風起,又到了思鄉的季節。此時,老家菰菜羹正當季,鱸魚也十分肥美。說罷,便忍不住感嘆:人生在世,如果能順著自己的內心過活多好,何必遠離家鄉,追逐功成名利呢?

有時候,人一旦動了念家的心思,就會控制不住自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衣錦還鄉。他張季鷹託人向齊王請辭,當真以此為由,回了老家。

遇到內鬥,該怎麼全身而退?不妨看看古人怎麼說

其實,歷史上,西晉是最混亂的一個朝代,為了爭奪中央政權,皇族內亂,引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其中,齊王司馬冏因驕縱專權,被司馬家族的其他皇子討伐,最終被長沙王司馬乂捕殺。

張翰以“蓴鱸之思”為由,遠離了西晉王朝不堪的動亂。他的父親張儼,乃東吳大鴻臚,只可惜東吳被西晉所滅,而張翰也成為了亡國之子,其亡國之痛,使他一心避世。故,在遊離至蘇州閶門時,無意間聽到湖邊小亭琴聲悠揚,於名士賀循一見如故,成為知音人。更是因為這份交情,他毅然跟著賀循動身踏上去往洛陽的旅途。

遇到內鬥,該怎麼全身而退?不妨看看古人怎麼說

你看他,只要動心起念就會說走就走。或許,正是因為大家都太瞭解他是性情中人,所以,在向守不住人心的齊王,以思鄉歸家為由提出離職的時候,只顧奢華享樂的司馬冏,也無心拘留,便讓他歸去。

這個故事,說明了兩個哲理:

第一,鑑機識變。

首先,張翰是個聰明人,其次,他是過來人。經歷過東吳被滅,深知西晉王朝的奢侈腐敗。

西晉雖然統一了天下,但司馬家族成員,無一不是居心叵測,貪念皇權之人。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雖然司馬炎重視農業生產,還一度開創“太康之治”的盛世。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鞏固政權,讓保住司馬子孫後代的利益。只可惜,自私又驕縱的司馬家,最終點燃了“八王之亂”的戰火。

所以,張翰適時選擇退隱,更以“美食”為名迴歸故里,避開了司馬家族亂七八糟的紛爭。

遇到內鬥,該怎麼全身而退?不妨看看古人怎麼說

第二,語言藝術。

好一句“人生貴得適意爾”,表明了淡泊名利的心志,他更懂得所謂的名利,就是身外之物,爭權奪利,最終不過是想讓生活過得衣食無憂。儘管他看透了司馬冏的野心,但他知道自己改變不了這一切,沒有什麼比平平淡淡來得有福。想想家鄉那鮮嫩的茭白,做成湯羹,何其美味,還有那被餵養得肥美的鱸魚,切成薄片,爽滑可口。

為了能讓自己全身而退,民以食為天便是最得宜的理由。

其實,做人就要活得張翰一點,並不是說不要上進,做人進取有很多種方式,但要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前幾天在看陶藝類的書籍,其中有一本《陶藝美學錄》,彙集了臺灣16位陶藝家的故事,他們大多都已經步入中老年,但仍在為他們的理想專注而投入。即便他們知名度很高的大師,曾都出國留學,但,他們最終選擇了迴歸家鄉,為中國的陶藝行業貢獻他們的熱血。而他們生活的環境,不外乎是與泥土打交道,有的住在山裡,有的住在頂樓的鐵皮屋。

但不管生活經歷過什麼苦難,他們都在製陶的過程中,讀懂了自己。人生在一杯一壺間,簡單就好。有時要堅定信念,有時要打破常規,有時要學會放下,找到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覓得那份清心自在。

關於古人語言的藝術,你學會了嗎?

歡迎留言,關注我@書間行走,一起學習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