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裡面都可以看到,很多大俠在吃過飯後,都會講前往桌子上一放然後瀟灑的離開,這時候店小二定是喜滋滋來收銀元寶,點頭哈腰道“客官慢走。”飯館之中的夥計們也算是看過世面,見過有頭有臉的人物的,一元寶銀子會讓他如此巴結嗎?

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那是必須的,像銀錠子這樣的東西並不常見,有些普通人家幾輩子都沒有見過,因為這樣的物件在市面上不怎麼流通,屬於官銀剛開始是從民間收集的白銀,然後再統一熔化澆築之後成為銀錠,最後在打上官方特有的印鑑,再由地方交於朝廷,像是交稅,軍餉什麼的。

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平常人家用的都是碎銀子,只有做朝廷生意的大商號才可能能收到官銀。古代金銀這樣的東西還是比較少的,等到了明朝中後期,才算是流通起來,到了清朝就極為普遍了。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貨幣。就像我們現在去博物館,就可以看到那些長得像小船一樣的元寶,在那上面,都用明確的重量標識。

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銀錠中的大腚是五十兩,還有一個名字叫寶銀。這寶銀的形狀多種多樣,元朝以後才形成了咱們現在看到的模樣。還有像馬蹄一樣的,斯坦因換王道士的經卷就是用的馬蹄銀。其次就是中腚,10兩,也就是小元寶。銀錁子就是一兩到五兩,長得有點像饅頭。

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要是有錢的人家去吃飯,沒帶碎銀子怎麼辦呢?吃個幾兩銀子的飯付個大銀錠子也不行呀,這時候店家就會拿出一個剪刀,從元寶的邊上剪下來一點點。那個時候百姓們出門做買賣,都會帶著個小稱,他們就是為了測量銀子的重量。所以說碎銀子就是在不斷的購物中一點一點剪出來的。

古代的"碎銀子"到底是如何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不過這樣子也會有問題出現的,因為一些工藝不太相同,銀子的純度和成色也會出現很大的偏差,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到一個地方去換算一下。這就出現了一個家婆傾銀鋪的地方。他們那裡可以將碎銀子兌換成大銀錠,也可以將大銀錠剪成碎銀子。當然,澆築的耗損還是有人們自己來承擔的。但是還是要佩服古人的工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