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2021年,開局就是高潮,鄭爽代孕棄養、張碧晨出國生子、毛曉彤錄音石錘陳翔出軌……“吃瓜群眾”彷彿瓜田裡上躥下跳的猹,吃了一瓜又一瓜。月前,郭敬明、於正為抄襲道歉的新聞,早就如“前浪”一般被拍死在沙灘上。

才華橫溢的網友就地取材,寫就一篇現實主義長篇諷刺詩《一個,一個》。“一個是代孕棄娃,一個是遠走當媽。一個生娃不用懷孕,一個生娃不用成家……”。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真正是人在家中坐,“瓜”從天上來,為何近期的“瓜”如此之多?有網友真相了:原來2021年是“猹”誕辰一百週年!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猹:魯迅小說《故鄉》中喜歡偷瓜吃的小動物)

閒話休提,書歸正傳,今天小心就和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那些有名的“吃瓜群眾”和他們吃過的“瓜”。

何為“吃瓜群眾”?

2016年,《咬文嚼字》雜誌將“吃瓜群眾”列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用以代指那些圍觀、看熱鬧的人。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瓜是指“瓜子”,在天涯、貓撲等早期的網路論壇上,經常有人發帖討論一些問題,後面一堆人灌水發言、圍觀扯淡,蓋樓刷屏。新帖發出,無論搞沒搞清楚貼子主題,都要搶佔前幾個樓層,於是就出現了:「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眾」……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說法二,在一則公路新聞裡,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老伯,老伯稱:“我什麼都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網友神評論:我只是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吃瓜群眾”一詞由此而來。

其實,“吃瓜群眾”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漢樂府·孤兒行》中說:“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瓜車翻了,“吃瓜群眾”們不僅看熱鬧,還趁火打劫偷人瓜吃,實在很不道德。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豐子愷(1898~1975) 《覆車啖瓜圖》

史上最倒黴的“吃瓜群眾”

《吳越春秋》中有記載:吳王有女滕玉,因謀伐楚,與夫人及女會蒸魚,王前嘗半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不願久生,乃自殺。

吳王闔閭有個美麗的女兒叫做滕玉,非常受寵。一天,吳王與夫人、女兒一起吃飯,廚子端上一條魚,說是下人們新釣上來的,肉質肥美鮮嫩。闔閭夾了幾筷品了品,味道確實不錯,就把剩下的半條魚賜給了滕玉公主,想讓女兒也嚐嚐這鮮美的滋味。誰知,滕玉公主會錯了意,以為父王是拿這半條魚來羞辱自己,哭著跑回房裡,越想越難過,最後自殺了。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闔閭非常難過,決定厚葬女兒。傳說,號稱“三萬六千頃”的太湖就是給滕玉公主修陵墓時挖成的,公主棺槨裡各種金銀珠寶數不勝數,“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歐冶子大師鑄的神劍盤郢也是陪葬品之一。

公主因半條魚自殺的訊息傳到民間,百姓對這個心智不成熟的公主十分好奇,順便也想圍觀一下難得一見的皇室葬禮,於是,出殯那天,來看熱鬧的人熙熙攘攘。吳王也不阻止,還請了數百人表演“白鶴舞”,百姓們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跟著舞鶴的隊伍進了墓室。

只聽咔嚓一聲,墓室石門應聲落下,送葬隊伍和看熱鬧的百姓全被關在裡面,成了滕玉公主的陪葬品。“還使男女與鶴俱入羨門,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人非之。”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民間舞蹈“仙鶴舞”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圍觀有風險,“吃瓜”需謹慎。

史上最倒黴的“瓜”

《晉書·衛玠傳》裡記載了“看殺衛玠”的故事:“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西晉“璧人”衛玠,丰神俊朗,有天人之姿。他剛從豫章郡輾轉到京都(今南京),就遭遇“粉絲”層層圍觀。衛玠本就身體羸弱,承受不了群眾灼灼的目光,不久就病死了,時年僅二十七歲,當時的人都說,衛玠是被“看殺”的。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這件事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什麼叫“粉絲行為,偶像買單”,衛玠粉們如果知道自己的“吃瓜”行為會把愛豆害死,不知是否會後悔。

吃瓜群眾與食蛤群眾

食蛤蜊的典故源於《淮南子·道應訓》:秦代有位為始皇帝尋求長生仙藥的方士,名叫盧敖。他跋山涉水來到北方極遠之地,忽然看見一個長相奇異的人在迎風起舞。這人看見盧敖招呼都不打一個,扭頭就逃,盧敖追過去定睛一看,他正蹲在龜殼上……吃蛤蜊。

《南史·王融傳》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次王融去拜訪王僧祐,剛好沈昭略也在。沈昭略不認識他,便問道:這少年是誰?王融狂妄自負,說我像太陽一樣,照耀天下,你竟然不認識?沈昭略不願與他爭辯,就說: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這些我都不知道,還是吃蛤蜊吧。

與大爺那句“我什麼都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食蛤”的含義更傾向於不問世事,自得其樂;或者時局動盪,個人又無可奈何,不得不做個對國事不聞不問的食蛤群眾。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後來,“食蛤”一詞就經常出現在古代詩文中:

蘇東坡有語:“莫談國事,且食蛤蜊。”

周紫芝有詩:“且對青山食蛤蜊,一笑誰能知許事。”

汪元量有詞:“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受到蔣介石接見後,也作詩寫道:“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一個吃瓜群眾,哪裡知道這天下大事啊。

原來古代也有"吃瓜群眾",看熱鬧,我們是祖傳的

無論“吃瓜”還是“食蛤”,小新都要勸告大家一句:理性看熱鬧,莫當鍵盤俠,不要過分解讀,網路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