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寒風凜冽,天空中飄揚著鵝毛大雪,長安城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唐德宗李適躺在大明宮會寧殿病榻上,已經不能說話,須臾,駕崩,宮中痛哭失聲。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四月,李適出生於長安城太子宮。李適母親姓沈,吳中人,身材高挑,面板白皙,知書達理,面容秀豔,本是李隆基從民間選的“良家子”,召入東宮侍奉太子李亨的。李亨為了不給李林甫抓到“貪戀女色”的把柄,便把沈氏賜給了兒子李俶。第二年,13歲的沈氏給15歲的李俶生下一個兒子,便是李適。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帶領諸王諸楊倉皇西遁,李適作為李俶長子,在逃跑當日恰好就在太子宮,於是跟著一起跑了,沒有跟李隆基住在一起的皇子皇孫公主嬪妃們都被扔下了。沈氏當日不幸不在宮中,所以沒被帶走。李隆基一行走到馬嵬驛,太子李亨和兩個兒子夥同高力士和陳玄禮發動了兵變,將諸楊屠戮殆盡,隨後父子二人分道揚鑣,李隆基繼續入蜀,李亨帶著兒孫們去了甘肅靈武。

安祿山攻入長安城,大肆擄掠,將李隆基沒帶走的王孫嬪妃一股腦兒帶到了洛陽,沈氏也在其中。至德二年(757年),李豫(即李俶)收復洛陽,在掖庭宮找到了沈氏。第二年,李豫被李亨封為太子,繼續帶兵平叛,沈氏住在太子宮中。沒想到叛軍勢大,史思明再次攻克洛陽,沈氏從此下落不明。

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戰亂爆發後,李適跟著父親東征西討,很快成長起來,李豫當了皇帝,任命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節制天下兵馬。寶應二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李適和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凌煙閣是李世民為了封賞功臣搞的光榮榜,李適是第一個以皇子身份上榜的皇室成員,時年李適只有21歲。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駕崩,李適即位,時年38歲。

李適即位後,派人四處打聽母親沈氏的下落。高力士有個養女,一直住在洛陽,對洛陽宮中的掌故非常熟悉。使者以為她就是沈氏,彙報了李適。李適大喜,迎回長安,派舊日宦官宮女一看,年齡樣貌差不多,於是都說,這就是沈氏。高氏一開始跟人說,我不是,你們搞錯了。但是她越說不是,別人越以為她就是,迎入上陽宮,給她洗腦,你承認了享不盡富貴榮華。高氏心動,乃自言是。

但是高力士養了好多兒子女兒,一個養子見了,生怕連累自己,就跟李適說,這是我姐,不是你媽。李適讓高力士一個養孫去找高氏對質。宮禁森嚴,養孫見不到高氏,就在宮門外大喊,姑姑,你為何坐在刀俎之上,等著砍頭啊。高氏說,我也沒辦法,她們非要我承認。養孫於是將她帶出宮門,用牛車拉回了家。李適生怕以後沒人給他找媽,下令,弄錯無罪。我寧願受一百次欺騙,也不能錯過一次機會。

當時的大唐王朝四分五裂,內有權臣跋扈,外有藩鎮肆虐,李適便想重樹朝廷威嚴,重振大唐榮耀。他下了一條命令,唐代宗喪期禁屠,郭子儀的奴僕卻違反禁令,偷偷殺了一隻羊,被看守城門的官員抓住,彙報了李適。有人說,郭子儀為大唐社稷立下赫赫大功,吃只羊無傷大雅吧。看守城門的官員說,正因為他立了大功,我才向皇帝舉報他。皇帝剛即位,正要立威樹德,郭子儀德高望重,皇帝以為所有的大臣都是他的小弟,我偏偏不給他面子,讓皇帝明白,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郭子儀的天下。這樣一來,皇帝也就對郭子儀放心了。

郭子儀知道後,專門感謝了這位看城門的官員。

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李適對李亨和李豫先後受制於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人深惡痛絕,所以即位後疏遠了這幫刑餘之人,重用朝臣,一時氣象一新。但是沒多久發現,這幫熟讀聖賢書的大臣們一個個貪汙腐化,營私結黨,宦官們於是跟李適說,文官們個個“贓動鉅萬”,卻汙衊我們“濁亂天下”,這不是扯麼。李適一聽,也是啊,於是懵逼了,不知道該信誰。

李適重用一個名叫盧杞的人,此人長得很醜,面色晦暗,能說會道。有一次拜見郭子儀,郭子儀趕緊把身邊的姬妾全部屏退,端坐在矮几上,肅容以待。有人問,這是為何。郭子儀說,此人長得醜,心胸狹窄,女人們見了,肯定要笑。此人會因此懷恨在心,他日得志,便會滅了我滿門。郭子儀一生謹慎,由此可見一斑。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遇到面容醜陋的人千萬不能笑話人家,會遭來殺身之禍。

不得不佩服郭子儀認人之準。盧杞和李隆基身邊的李林甫一樣,嫉賢妒能,狡陰隱忍,搞得天怒人怨。顏真卿八十多歲了,就因為性格忠貞,盧杞就把他派到叛軍李希烈那裡勸降。顏真卿說,當年你爸被安史叛軍殺死,是我用舌頭舔盡他頭顱上的血跡,將他埋葬,我對你可是有恩啊。盧杞痛哭流涕,拜伏致謝,心裡恨得要死。顏真卿去了李希烈處,再沒回來。

李揆也八十多歲了,只因有才望,便被盧杞派到吐蕃談判,李揆說,我倒不怕遠,只怕去不了吐蕃,走半道死了,完不成任務。李適聽了,黯然神傷,就跟盧杞說,李揆也太老了吧。盧杞說,出去談判就得找熟悉歷史的人。再說了,只要李揆走這一趟,以後再派比他年輕的人,就沒有敢推諉的了。幸虧郭子儀不久前病死了,否則他也八十多了,也得給派活。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冬天,也就是李適當皇帝第四年,終於出了大事。

李適派一支部隊征討叛軍首領朱滔,恰值十月深秋,天降大雨,士兵們又累又餓,到了京師,朝廷一無所賜,派京兆尹犒師,只有粗糧和野菜。士兵們怒了,一腳踹翻瓦罐,大罵,我們就要上陣赴死了,卻連飯都吃不飽,聽說朝廷兩個府庫堆滿金帛,不如搶了,以圖富貴。於是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京城大亂。李適聞變,下令每人賞布帛兩匹,眾人一聽更怒,早幹嘛去了。一起殺向皇宮,皇宮禁軍毫無戰鬥力,大都是些市井富兒,名冊上有,其實不在皇宮守衛,都在鬧市做生意。變亂陡生,李適下詔勤王,竟然沒有一個禁軍前來。

李適於是跟他祖爺爺李隆基一樣倉皇出逃,諸王、公主和嬪妃不及從者十之七八。半夜跑到咸陽,匆忙扒拉了幾筷子飯,趕緊走,身邊只有不到五百人保護。當年李隆基出逃,還有三千多人呢。跟在身邊的,還有一百多名宦官。經此一變,李適明白了,關鍵時刻,還是宦官靠得住,能夠生死相隨。當年李隆基之所以能夠安全跑到蜀地,也全靠高力士一力支撐。

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李適跑到奉天城,喘息未定,賊兵四面雲集,大舉攻城,多次差點破城。李適依然聽信盧杞讒言,誅殺功臣,瞎指揮,導致守城將士死傷慘重。圍了將近一個月,城中資糧俱盡。李適派一名死士出城打探叛軍虛實,此人說,天太冷,給我一條褲子穿,李適尋遍全城,竟然沒有找到一條像樣的褲子,只好憫默而遣之。

李適每天吃粗糧野菜,跟諸臣說,都是我的錯,活該落到今天的下場。你們趕緊出去投降吧,不要連累了家室。群臣皆頓首流涕,期盡死力,將士雖困急而銳氣不衰。叛軍也明白,速戰速決才是上策,時間一長,人心就散了。於是加緊攻城,最危險時候,亂箭射到李適身邊三步而墜。所幸勤王軍隊很快趕來,解了燃眉之急。眾人估計,再有三天不來,城就守不住了。

叛軍退走,群臣皆賀。一位大將說,陛下性太急,不能容物,若此性未改,以後還會有大麻煩。李適聽了,不僅不怪罪,還誇獎了此人。並且下詔,我這人其實也喜歡推誠佈公,也能納諫。之所以跟大家造成誤會,全都是小人從中作祟。一切都是我的錯,以後大家有啥意見儘管提,言者無罪。

李適隨後改年號興元,意即中興復元,還下罪己詔,我錯了,我真的錯了,大錯特錯。我”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不知稼穡艱難,不恤征戍勞苦。天譴於上而不寤,人怨於下而不知,上累祖宗,下負蒸庶,罪實在予,人則何罪!“

叛亂平定之後,李適明白了禁軍的重要性,重新讓宦官掌握了禁軍兵權。

李適收復長安,對留在城內和叛軍合作的官員大開殺戒。王小波寫過一篇《尋找無雙》,無雙的父親劉天德就是這次沒有跑出去出任偽職的官員,府中男的全部殺死,女的沒入掖庭宮為奴,無雙的丫鬟淪落煙花。有個女詩人名叫李季蘭,給叛軍首領獻詩,“聞道乾坤再含育,生靈何處不逍遙”,李適問她,你為何不像別人一樣,獻一首“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將其亂棍打死。李季蘭有《八至》詩流傳甚廣: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國亂思忠臣。李適收復長安,想重新重用盧杞,結果遭到群臣一致強烈反對,沒辦法重新起用了李泌。在李泌輔佐下,國事逐漸好轉。他問李泌,人們都說盧杞是奸臣,為啥我不覺得?李泌說,這正是盧杞奸的地方啊。如果你能察覺他是奸臣,還會重用他嗎,還會有建中之亂嗎?盧杞排擠顏真卿,逼反好多統兵大將,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奸臣啊。

李適說,我這人生性喜歡較真。好多你說的忠臣,我多問幾句,要麼說不出所以然,語無倫次,要麼勃然大怒,跟我吹鬍子瞪眼睛。只有盧杞能順著我,說的頭頭是道。李泌說,言無不從,這是小人啊。豈不聞,良藥苦口利於病,良言逆耳利於行。李適說,你就不一樣。雖然說些逆耳之言,但婉轉有技巧,我就愛聽。我跟你反覆探討,你都能應對如流。

司馬光寫到這裡,不由得評價了一句,李適的腦袋簡直被驢踢了(甚矣唐德宗之難寤也)!

縱觀唐德宗一生,其實跟明末崇禎皇帝重合度極高。兩人都想勵精圖治,內平諸亂,外御強敵,結果左右支拙。開始都排斥宦官,後來都重用宦官。都刻薄寡恩,果於殺戮,殺了好多忠臣。都被叛軍攻陷京師。不同之處在於,李適跑得快啊。深悟韋爵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燒柴”的道理,終於給四分五裂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續了半條命。如果他不跑,大唐就完了,當時好多藩鎮已經稱帝了。崇禎開始也想往南京跑,又怕群臣笑話,拖延不決,最終吊死煤山。如果他早早跑到南京,起碼像李適一樣給大明朝續半條命還是有可能的。

《新唐書》評價,唐德宗不亡國,真特麼命好啊(幸哉)。其實李適不僅命好,主要是懂得順勢而為,能夠不斷隨著形勢的變化調整自己。

唐德宗李適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唐德宗晚年絕聖棄智,清心寡慾,把國家大事都交給朝臣打理,自己專攻吟詩作對。每日上朝就給群臣出一題目,大家夥兒爭相進獻,德宗不置可否,下班回去跟近侍笑著說,要是排公在的話,就能說一下誰高孰低了。排公不是詩詞評論的高手,而是一個名號借指。唐時民間有投石之戲,即在一固定區域放一排石頭,疏密有間大小不等,一幫人在石頭的兩面擲鏢,中小且多者為勝。勝者即為排公。德宗意即,寫得最好的捨我其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淮南一個叫崔叔清的詩人把自己寫的一百多首詩獻了上來。德宗看了兩首道,這不是破詩嘛,獻上來幹啥。沒想到崔詩人就此名聲大噪,他的詩集立馬暢銷,一時洛陽紙貴。因為他的詩是德宗金口評定的破詩(準敕惡詩),大家都想看看究竟怎麼個破法。德宗詩寫得也的確好,有《章敬寺》詩流傳一時:松院淨苔色,竹房深磬聲。

唐德宗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想起自己拼盡一生意欲重振的大唐榮耀如鏡花水月,不由得淚落如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