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金幣

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制模,廣東錢局試製首版機制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錢幣。此幣正面中心為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據悉漢字為光緒十二年底時任廣東巡撫、著名金石家、書畫家吳大釗所書。幣文的寶字從“尒”,即將“珤”(讀音同寶)的筆畫寫作“珎”(讀音同珍),吳大澄將“珍、寶”合體為一,不愧是精於金石書法的大家。錢幣背面中間為蟠龍,上為“廣東省造”,下為面值“庫平七錢三分”,和日後我國各省所鑄龍像圖樣正面全為中文、英文在龍圖這面正好相反。是中國近代第一枚機制錢幣因流通時間短暫,存世甚少,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發行極少。後極力收回銷燬,改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標準龍洋。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金幣

此枚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金幣重26g,直徑3。9cm品相精緻,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正面珠圈內有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珠圈外上環英文“廣東省”,下環漢文“七錢三分”,兩側為四瓣小花。背面正中為蟠龍圖案,上下分環“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三分”十個漢字。其餘四等除紀重英文、漢文相應改變外,都與“七錢三分”幣相同。反面的廣東省的英文 “KWANG TUNG PROVINCE”和幣值庫平七錢三分的英文“7 MACE AND 3 CANDAREENS”反列於錢幣的正面大清年號“光緒元寶”之外,而將漢字“廣東省造”及漢字幣值“庫平七錢三分”反列於錢幣背面的龍圖外,因而被泉界稱為廣東“七三反版”,亦稱為“七三番版”。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金幣

其審美風格獨特,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它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是中國近代第一枚機制錢幣,因流通時間短暫,存世甚少,是近代機制錢幣之著名珍品,此枚鑄造精美,包漿完美,版底無瑕,七三反版系列錢幣。開創中國錢幣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