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王與馬共天下

這二天在看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開篇話題是“王與馬共天下”,說一點我的簡單看法,算是讀後感。

“王”,指的是山東琅琊王氏家族,舊時王謝堂前燕,也是這個王。

代表人物有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是王家人。

“馬”,說的是晉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以後,建立東晉,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這裡的“馬”也可以理解為東晉皇室。

永嘉之亂,胡人南下,中原沸騰,晉王司馬睿與王氏家族聯手,苦心經營,在江東逐漸建立根基,為晉朝又續了一百年的命。

王與馬共天下,祭則司馬,政在士族。

皇帝負責意識形態,門閥則實際控制政權,東晉百年的政治特色。

共天下這事,歷史有過類似案例。

呂不韋在趙國碰見嬴異人,奇貨可居,決心為其謀求秦王之位。

嬴異人大為感動,立下諾言,若大事有成,必分秦國與君共之。

後來異人果然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呂不韋為相,封文信侯,食十萬戶。

雖然位極人臣,但離真正的共天下還有很遠很遠。

劉邦為了籠絡韓信和彭越,也曾許下共天下的承諾。

這二種“共天下”情形,更多的是一種姿態,只是說明在權力分配和尊卑關係上,君王會高看一眼,超過一般君臣的關係。

說是共天下,君王的產權是99。9%,大臣是0。1%,絕不是五五開的平分。

但東晉時的共天下,皇室與門閥還真是名器相予、御床與共的關係,甚至士族的勢頭更猛一些,有著廢立皇帝的能力。比如,大將軍王敦便曾打算廢掉晉明帝。

為什麼東晉會出現這種政治局面,搞得皇權變成門閥的裝飾品?

原因還得從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說起。

三分歸晉,司馬奪了曹家天下,武帝司馬炎分封天下,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司馬王。

武帝死後,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就是“何不食肉糜”那哥們。

惠帝無能,皇后賈南風專擅朝政,王爺們就不願意了,紛紛起來造反,天下亂成一鍋粥。

到了後期,變成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東海王司馬越的對峙。

兩家難分高下,各自去請了外援。

司馬穎這邊請的是匈奴人劉淵,前趙的開國皇帝,以及羯人石勒,後趙的開國皇帝。

司馬越的幫手則是鮮卑人,拓跋氏和段氏。

八王之亂持續了將近十五年,經濟殘破,社會動盪,中原元氣大傷,一片凋零。

胡人趁虛而入,劉淵和石勒聯手,起兵反晉,先後攻入洛陽和長安,弄死了西晉的最後兩個皇帝,史稱永嘉之亂。

最後,司馬睿和王敦、王導一起,率中原臣民南下渡江,定都建康,成立了東晉。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後果,不僅是將晉朝從北方趕到了江南,更重要的是毀滅了幾乎全部宗室成員,和很大一部分追隨他們計程車族人物。

簡而言之,東晉司馬氏失去了自己的基本盤,能夠仰仗的便只有送他們過江的王氏家族,以及盤踞江南的土著士族。

同時,江南士族也需要一個像孫策、孫權這樣的強勢人物,來保障他們的利益。

司馬睿是皇室血脈,有足夠的名分和權威,再加上落難而來,寄人籬下,必然會尊重江南士族的利益。

王氏居中極力籠絡南士,協調南北士族之間的關係。

三方各取所需,東晉逐漸在江南站住了腳。

基於以上的權力結構,以及時代背景,皇權是必須讓位給士族的,

但又因為有南北士族以及王謝庾桓各家的互相牽制,沒有哪家士族能單獨篡了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便成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彼此客客氣氣,相安無事。

最後再說說晉朝的得國不正。

司馬氏為河內望族,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等要職。

司馬懿進入官場卻很晚,公元208

年,

29

歲才開始做官,跟陳群、吳質、朱鑠一起,稱為曹魏四友,協助曹丕成為魏國太子,最終登上帝位。

靠著極長的生命線,司馬懿熬死敵人和朋友。曹丕曹睿兩次託孤,大魏四朝老臣,地位尊崇,門生遍天下。

曹魏對司馬家極好,從太子舍人一路升遷到大將軍、太尉,隆恩浩蕩。

司馬懿本應該活成諸葛亮的樣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司馬懿70

歲的時候居然反了,而且成功了。

曹魏並無過錯,天下風調雨順,司馬家欺負孤兒寡母,一步步奪取了天下。

史書評價,司馬晉得國不正。

後果便是,整個晉朝從未提及忠君的口號。

曹家對你那麼好,你有臉喊忠君麼?

所以只能將“王與馬共天下“時常掛著嘴邊,大家都是好兄弟,一起創業守天下吧。

參考文獻:

1,《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