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日鑽在家裡做女紅。尤其是一些未出閣的女子,更是很少踏出閨閣半步。因此,“弱柳扶風”成了古代女子在現代人心目中的代名詞。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並非如此。古代走出閨閣的女子們,從事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現代女子還多。那她們究竟都喜歡做哪些運動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古代大家閨秀

運動種類

一、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是古人用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天的踢足球。這項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據說是由黃帝發明。據《戰國策·齊策》記載: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由此可見,在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經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娛樂活動。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女子蹴鞠劇照

當然,在蹴鞠發明之初,確實只是男人的活動。但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很多女子也加入了蹴鞠的隊伍。而女子能進入其中,除了當時社會的包容外,還與鞠球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鞠球最開始是塞滿毛髮的實心球,但在唐代以後出現了“充氣球”。據說裡面放置的是動物充氣的膀胱。如此一來,力氣弱小的女子也能愉快地蹴鞠了。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古代女子蹴鞠圖

元代詩人薩都剌曾在《南呂?一枝花?妓女蹴鞠紅》中寫道:

“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嚏。受用盡綠窗前飯飽茶餘,揀擇下粉牆內花陰日轉。”

他寫的是一名美女推辭了在花前宴會跳舞的邀請,利用茶前飯後的時間,在粉牆內挑選了一處場地,練習從齊雲社(注:齊雲社為宋朝蹴鞠會社)習得的蹴鞠技能。直到夕陽西下,花色漸陰。可見,古代女子十分痴迷蹴鞠這項運動。

二、盪鞦韆

看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疑惑:“盪鞦韆也算一項運動?”事實上,還真是。盪鞦韆是由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在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由於裝置簡單,容易學習,所以很快便在各地流行開來。從漢代開始,盪鞦韆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古代女子盪鞦韆

由於盪鞦韆不具備直接對抗性,所以受到中國古代女子的青睞。南北朝梁宗懍就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道: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盪鞦韆。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傳說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徵生活越美好。而在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各種體育運動的興起,盪鞦韆除了在少數民族地區盛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1986年,鞦韆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專案。

三、打馬球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等,是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一種運動。據相關史料和考古資料證實,打馬球最早在東漢時期便已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到了唐朝,由於開國皇帝提倡這項運動,所以導致馬球大熱,唐朝300多年曆史上的22個皇帝,竟然有18個是馬球愛好者。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古人打馬球

這些統治者自己喜歡馬球不算,還要向全國推廣開來。如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天寶六年下詔:軍隊需練馬球。也因此,馬球與軍事和體育結緣。當時的于闐國國王為了討好唐玄宗,還特地派遣使者不遠萬里給他送去了兩匹專門用於打馬球的馬。而唐玄宗打馬球的技能也著實出色,早在唐中宗時期,就曾與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戰吐蕃十人,並大獲全勝。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唐朝女子打馬球

當了皇帝后,唐玄宗除了沉迷女色外,對於馬球比賽也是難以割捨,曾數次登樓觀看馬球比賽。宋代詩人晁說就曾在《題明王打球圖詩》中諷刺道:“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另一方面,由於打馬球成了國民運動,所以很多女子也參與進來。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唐朝女子打馬球文物

但女子的身材畢竟比男人要瘦小,為了防止受傷,她們很多都騎驢擊球,因此她們的運動又被稱為“驢鞠”。《舊唐書?郭英義傳》就曾記載:

“聚女騎驢擊球,制釧驢鞍,及渚服用,皆侈靡裝飾,日費數萬,以為笑樂。”

可見,古代女子打馬球也是一項貴族運動,普通女子註定無緣參與。

四、拔河

拔河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大約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只是最早的拔河並不叫“拔河”,而被稱為“鉤強”或“牽鉤”。越國與楚國進行水戰時,“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楚軍總被越人擊敗,但卻束手無策。魯班為了幫助楚軍,發明了一種叫“鉤強”的兵器。

這種兵器可以在敵軍敗退時鉤住敵船,使其無法逃走;敵軍行進時,可頂住對方船隻,使其無法靠近。楚軍在訓練水軍時,就用薄竹片劈成細條做成的“篾纜”代替長鉤,將士兵分成兩隊,各執篾纜的一端進行對拉,互相較力。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古人拔河圖片

後來楚軍訓練士兵的方法流傳到民間,便成為了“拔河”。而“拔河”這一詞,最早則是在唐朝出現的。唐朝也不愧是中國最繁榮的王朝之一,各種文化、體育運動應有盡有。據《新唐書·中宗紀》記載:“景龍三年……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宮女拔河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唐玄宗李隆基則多次在皇宮中設拔河戲,最多的一次,有上千人參與,他還特地邀請各國使節來看。

五、相撲

提到相撲,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日本擂臺上的兩個大胖子。但事實上,相撲最早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競技體育運動,在春秋到秦漢時期被稱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開始稱“相撲”。而日本的相撲,是從我國唐朝時期傳過去的。而女子相撲,據說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東吳。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女子角抵圖

因為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年年都要選美女入宮,所以導致後宮女子人數一度多達5000餘人。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麼多女人都鎖在後宮,如果不給她們找點事幹,那她們還不鬧翻天?所以孫皓便開創了“女子相撲”這種特殊運動。反正後宮就他一個男人,自然怎麼開心怎麼來。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宋仁宗劇照

到了宋朝時,市井生活異常繁榮,女子相撲成為了坊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也出現了“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這樣的女相撲競技高手,她們雖然不像男相撲選手穿的那樣少,但在爭鬥中露出的一點春光便會讓在場的男性觀眾興奮不已。

所以女相撲手的主要任務是熱場,為男相撲手正式比賽制造氣氛,提升人氣。有點像今天比賽中的拉拉隊,但比拉拉隊實力要強出好多個檔次。就連宋仁宗趙禎都曾微服私訪,帶著后妃,到民間看女相撲表演,事後還給女相撲手獎勵,勉勵她們再接再厲。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女相撲選手

宋仁宗的表現讓司馬光坐不住了,司馬光立刻上了一道諫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

“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司馬光的奏摺讓宋仁宗老臉一紅,就這麼點愛好還被他剝奪了。但為了起到表率作用,只好下令減少此類表演。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禮教愈發森嚴,女子相撲就被徹底取締了。

六、投壺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遊戲,起源於戰國時期,在唐朝發揚光大。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客人的禮儀之一便是請客人射箭。但由於庭院不夠寬闊,或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所以便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便代替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盛明蘭投壺劇照

宋元時期,投壺仍主要在士大夫中盛行。司馬光對投壺有悖於古禮而趨娛樂化的現象很不滿,便作《投壺新格》一卷,呈給宋神宗。雖說這種活動多流行於士大夫間,但富家大戶的女兒和王公貴族的女眷也很喜歡,如之前熱播的電視劇《知否》中,由趙麗穎扮演的盛明蘭便是因投壺百發百中而一鳴驚人。

參與人員

爆史君在上面給大家介紹了不少古代女子熱衷的運動,但並非所有運動都適合所有女子參與。如蹴鞠、打馬球、投壺等運動,要想精通,都必須進行不菲的投資。而普通人家的女兒,註定是無緣這種運動的。而女子相撲這種競技型運動,女子除了要有比較好的體力和技巧外,還要捨得下臉面。

儘管有些朝代對女性比較包容,但還是很少會有女性去從事這項運動。所以,真正方便女子的運動便是盪鞦韆和拔河。而普通女性由於要操勞家務,所以將會很少有時間來做這事。真正能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只有豪門裡的千金小姐。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代走出閨閣的大家閨秀,都喜歡什麼"運動"?

被拘束的大家閨秀

影響

雖然並非所有女子都能參加這些運動,但這些運動的普及,還是增強了女性的體質,豐富了她們的業餘生活,提高了她們的專項技能,同時也象徵著社會的進步。但由於明清時期封建禮教的加深,女子逐漸被束之高閣,參與運動的權利也越來越少,最終導致女子體育銷聲匿跡。這也是女子地位下降的外在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