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自從唐代以來,隨著唐朝馬政的破壞與唐朝失去對牧區的控制,唐王朝逐漸陷入馬匹供應不足的尷尬境地之中。

為了保障馬匹的供應,唐王朝不得不與周邊遊牧部族進行邊境貿易,以茶葉、絲綢等農業或手工業產品換取遊牧民族的馬匹,由此開始了著名的\“茶馬貿易\”。

宋朝建立後,中原王朝的這一處境一直沒能得到改善,長城南北的宜牧地區長期被遼國控制,西北牧區又被西夏阻扼,使得宋王朝的馬匹匱乏到一個不敷支用的地步。

為了緩解這一局面,宋王朝延續了隋唐五代以來\“以茶易馬\”的做法,在進一步擴大了茶馬貿易的規模的基礎上又採取了很多措施對其進行規範,使得茶馬貿易在宋朝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自從唐朝以來,茶飲在中國成為一種時興的消遣方式,這一習俗還進一步從上層社會的特有活動逐漸向民間普及。隨著茶飲市場的進一步擴大,茶葉在中國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在唐中期以後,茶葉種植園已經遍佈中國的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嶺南以及巴蜀地區,產茶、製茶也成為江南地區最為重要的經濟行業之一,唐朝曾有近百個州府都分佈了茶葉種植園。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到了宋代,茶葉的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遍及東南十路六十餘州,並且隨著南方的土地開發其規模持續擴大,使得北宋時期的茶葉產量一度達到近三千萬公斤,是唐朝的三倍之多,由此提供的稅收多達數百萬貫。

如此龐大的產量,僅憑北宋國內的市場根本消化不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當做出口商品銷售到周邊國家。

與中原國家的飲食習慣不同,北宋周邊的各遊牧部族每天都是以肉類和乳製品為主要的飲食原料,飲食結構相對比較單一,並且以葷腥油膩的高熱量食物為主,這使得遊牧民族的居民極易產生消化不良以及其他一些健康問題。

自從唐朝開始,遊牧民族的居民越來越的認識到茶葉在這一方面的特殊功效,使其逐漸對茶葉產生依賴,遊牧民族中一度流行\“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北宋王朝缺馬不缺茶,遊牧民族缺茶不缺馬,這是茶馬貿易得以開展的前提。在當時,北宋王朝想要和遊牧民族購買馬匹,往往有三種交換媒介,其一是錢,其二是絹,其三是茶。

錢是用於商品交換的最重要的媒介,但是北宋王朝從一開始就面臨嚴重的錢荒問題。

國內的鑄錢本來就不夠用,一些地區只好用價值更低的鐵錢做替代品,在這種情況下,直接用錢去購買馬匹是最壞的事情。這會造成錢幣外流,加劇北宋的錢荒。

或許有人會說,外國也會花錢買宋朝的商品,這錢不就回來了嗎?

但是,北宋對外需求最大的是馬匹,這是大宗商品,其價值不菲,往往一匹馬售價達到三十貫錢,遠高於茶葉、絹帛等商品。

如果北宋一年買兩萬匹馬,需要耗費銅錢六十萬貫,北宋初年年發行銅錢總額才只有八十萬貫。並且,銅錢一旦流出,要是被銷燬鑄成兵器,無異於資敵。

因此,直接用錢買馬是最不利的選擇。而當時一匹馬價值三十匹絹,用絹買馬也不划算,茶葉也就成為了北宋用來買馬的最優選擇。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為了保障茶馬貿易的實施,北宋官府設定一系列制度來加強管理。茶馬司是宋朝用來管理茶馬貿易的最高機構,於宋神宗熙寧年間設立,專門負責管理茶馬貿易。

其最早分為提舉成都府路茶場司和熙河路買馬司兩個衙門,分別管理販茶和買馬兩個事情,後來合為一個衙門,統稱為茶馬司,至南宋時期定名為\“都大提舉茶馬司\”。

茶馬司在四川設立了買茶場,將川茶運到熙河和秦鳳兩路去售賣,然後在當地採購馬匹,北宋的馬匹主要來源就是熙河和秦鳳兩個地區的茶馬市場,而這一地區的馬匹來源主要是源自吐蕃。

與此同時,北宋還在四川設定了買馬場,但重要性不如熙河路和秦鳳路兩個地區的買馬場。到了南宋時期,由於隨著北方國土的丟失,南宋官府的主要買馬地點才轉移到四川地區。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茶榷制度屬於官營商業的變種,官營商業在中國並非宋朝首創,中國實行官營商業的歷史由來已久。而製茶、販茶行業在宋代是一個新興行業,也是首次被納入官營體系之中。

但是,北宋在施行茶葉官營的時候卻並非將其經營權完全控制在官府的手中,而是採取了民制、官收、商販的原則。

具體的來說,就是由官府設立山場,種植戶開闢茶園,官府會事先付給農戶一筆錢用以經營茶園。待到收成之時,一部分茶葉抵消貸款,其餘的由官府統一收購。

官府由此掌握了茶園的收成,商人想要販賣茶葉,想要到官府指定的衙門\“榷貨務\”來交錢,然後拿著收貨憑證去提貨。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這與常規的商人直接到茶戶手中收購不同,中間多了官府這一個中介,而正是透過這一方式,宋朝官府由此壟斷了茶葉資源,並從中獲利,由此獲得了每年數百萬貫的茶稅收入。

但是,宋代的茶榷制度並非全國通用,其主要在東南地區實行,而川蜀嶺南地區的茶園是不包含在茶榷制度之內的,這些地區的茶農只需要交稅就可以自由買賣茶葉,只不過不允許其茶葉用於出口,只能在國內出售。

為了保障這一制度的實施,宋朝在東南地區最早設定了十四個榷貨務,後來減為六個,作為茶葉的物流集散地。

同時對民間藏匿私販的行為予以嚴厲的打擊,藏匿私販茶葉達五百錢就可以流放兩千裡,一貫以上足以判死刑,可見宋法對此之嚴厲。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所謂川茶搬運制度是將四川生產的茶葉運輸到陝西地區與外邦交易。川地入秦,必然要翻越秦嶺,而因為秦嶺的阻隔,這一路線自古便被稱做\“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路途艱險必然會增加運輸成本,為了能解決這一問題,宋代官府一方面藉助商人的力量,使其將茶從四川販運至陝西;

另一方面則還是依靠招募百姓和藉助士兵,將茶葉運往熙河和秦鳳兩路,結果兵民不斷摔死在路上,使得這一方法一度難以為繼。

同時,因為茶葉對於遊牧民族是一種生活必需品,而北宋為了使自己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維持遊牧民族對自己的依賴性以獲取優質而廉價的馬匹,因此嚴格限制茶葉貿易,對此實行嚴厲的查禁制度。

為了做到這一點,北宋官府對所有販運到蕃邦的茶葉貨物都要批條,商人拿著官府的憑證才可以透過邊境的關卡。

並且,所有的茶葉交易都只能在官府制定的交易地點完成,不允許私自交易。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此外,堅決對決商人夾帶茶子、茶苗出售給商人,一旦發現,售賣者和園戶流放三千里,私藏者流放五百里,州府官員因為失察也要追究責任,判刑兩年。

但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蕃人願意出大價錢買私茶或者茶苗,也就會有人鋌而走險,因此宋代的私茶販運一直屢禁不絕。

既然是交易,那麼就會存在是否是等價交換的問題,由於馬匹的成色不同,茶葉的品質也有分別,那麼什麼樣的馬匹值不同品相的茶葉各是多少也就成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最初的時候,宋朝在進行茶馬貿易時並不完全採取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會有所區別對待。

區別對待的原因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北宋政府會對那些對宋朝表示親附的蕃邦給予一定的優惠價,用高於馬匹售價的茶葉換取蕃邦的馬匹。

而對於那些和宋朝合不來的蕃邦,宋朝會盡量壓低價格。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宋朝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拉攏那些親近的蕃邦,鞏固與他們之間的關係。而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蕃邦就對此不高興,同樣的好馬,憑什麼你宋朝給我的價就低呢?

既然宋朝人做生意不實在,那就不和宋朝人做生意了。

因此,在後來,宋朝的茶馬市場一度變得冷清下來,使得茶馬司並不能按照每年的指標買夠足夠的馬匹。

有鑑於此,宋朝只好改變當初的做法,重新用\“隨市增減,價例不定\”的原則來進行茶馬貿易,也就是放棄了政治導向,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標準來定價。

而在北宋實行茶馬貿易之初,由於馬匹的市場供應充足,馬市行情下行,北宋用以購買馬匹的茶葉就不用太多,往往五十斤茶葉就可以買一匹不錯的馬。

但後來,由於馬市供應不足,馬匹的售價暴漲,價格翻了兩倍多,以致於出現了一匹四尺四寸的下等駑馬卻需要十馱茶葉才能購買的事情。在南宋時期,馬匹的售價更是比元豐年間翻了十倍之多。

一片樹葉,挽救一個國家的頹勢,成為宋朝的救命稻草

面對馬匹供應不足,宋朝官府不得不做出應對,於是就有了削價政策。所謂削價政策就是用馬來購買茶葉價格要低於用錢來買茶葉,以此鼓勵牧民以馬換茶。此外,宋朝官府還進一步提高了茶葉的品質,以此吸引牧民。

宋代的茶馬貿易是在唐朝茶馬貿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宋朝在立國之後,其周遭境況要比唐朝中後期還差,馬匹來源更為匱乏,因此更為缺馬,這嚴重製約了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

為了緩解這一狀況,宋朝不得不對茶馬貿易做進一步的發展。宋朝最早的買馬場集中在陝西地區,主要依靠川地的茶葉供給來與蕃邦交換馬匹。

隨著北宋的滅亡,宋室南渡,其買馬場轉移到了四川地區,主要與吐蕃做茶馬生意。

而為了做好這一生意,宋朝利用行政權力,干涉茶葉生產銷售環節,透過官方機構壟斷茶葉資源,並不允許民間私販,為此還制定了嚴厲的刑罰。

透過茶馬貿易,宋朝攫取了鉅額的茶稅利潤,並極大的緩解了宋朝缺馬的問題。

參考資料:

《宋代茶馬貿易及其影響研究》

《宋代官營茶馬貿易制度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