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首次大規模南遷,前後持續近200年,若無這次移民可能會滅族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華文明主要起源於黃河流域,而其締造者-漢族,長期聚居在中原地區,因而就歷史、人口和開發程度而論,北方要遠遠超過南方,甚至到了晉朝初年,整個南方大體上還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中。南方之所以得到大開發,最關鍵的原因是接收到大量的北方漢族移民,而漢族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發生在“永嘉之亂”前後的近200年間。

漢族首次大規模南遷,前後持續近200年,若無這次移民可能會滅族

五胡內遷及入侵中原形勢圖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漢趙帝國大舉進攻中原,迅速佔領晉朝的都城洛陽並俘獲晉懷帝,同時殺害王公士民3萬餘人。面對匈奴軍隊的侵略和殺戮,中原百姓紛紛出逃,沿著水路、旱路前往南方避難,史稱“永嘉之亂”。由於南逃的漢族中包括大量的縉紳﹑士大夫,他們都穿著代表高貴身份的衣冠,因此歷史上又把這場大變故稱為“衣冠南渡”。

其實,早在“永嘉之亂”爆發前,中原民眾便開始進行頗具規模、有組織的南遷,時間大約在301年前後。當時,“八王之亂”發展到最高潮,鑑於江南比較穩定,手握大權的官僚們便設法把子弟、親屬安插到荊、揚等州做官,以為將來自保之地。這批移民不僅身居高位,並且霸佔江南最有價值的土地、山林、水源,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漢族首次大規模南遷,前後持續近200年,若無這次移民可能會滅族

八王之亂形勢圖

西晉滅亡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人,真正開啟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被迫南遷,時間大約在313年前後。當時,主要來自今天河南、河北、山西、山東4省的難民扶老攜幼,蜂擁前往江淮地區避難,並且大都停留在淮南地區,過江南渡者只是少數(“晉永嘉大亂,幽、冀、青、並、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見《宋書·州郡志》)。

漢族在“永嘉之亂”前後的第3次南遷,發生在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 年),其主力是寓居在淮南地區的中原難民。當時,東晉大將蘇峻、祖約在淮南發動叛亂,而由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後趙又大舉南侵,迫使從中原逃到當地的漢族移民,只能渡過長江往更南的地區遷移。此次移民主要分佈於晉陵郡界,東晉為了安置僑民,“乃於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 見《宋書·州郡志》)。

永嘉南渡路線圖

漢族在南北朝時期的第一次南遷,發生在劉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 年)。當時,劉宋發動的北伐以慘敗告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率領大軍南侵,兵鋒直指距南朝都城建康僅有一江之隔的瓜步渡。居住在淮北的漢族為躲避戰火,被迫流寓江、淮之間,而宋文帝為安置流民,特地在次年冬天頒佈諭旨,“徙彭城流民於瓜步,淮西流民於姑熟,合萬許家”(見《宋書·文帝紀》)。

漢族在南北朝時期的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劉宋明帝泰始年間(465-471 年)。當時,北魏利用南朝發生內亂的良機,派軍隊大舉南侵,“青、冀、徐、兗及豫淮西,並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虜庭”(見《宋書·州郡志》),迫使黃河以北諸州的百姓再次大量移居江淮地區,其中大部分位於今長江三角洲範圍內。為加強對流民的管理,劉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還設定了若干僑州郡縣。

部分僑州郡縣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自“永嘉之亂”以來,北方士民相繼南渡,大多數聚族而居,主要集中於荊、揚、梁諸州。東晉南朝統治者為拉攏南渡士民,在南方設定與其原籍州郡縣同名的地方政府,以此來安置僑人,有時也會加上表示方位的名詞,以區別於原州郡縣,如南豫州、南蘭陵郡等等。在僑州郡縣中,移民保持其原來籍貫、另立戶籍,獲得政府給予的優待特權,並不受當地政府的管轄。

劉宋滅亡後,漢族南遷的活動並未停止,其後在齊、梁、陳時,淮水流域一帶常有戰事,南遷流民仍然不少。例如,梁末陳初,北齊威脅南梁,要求後者割讓廣陵等地,南梁大將、日後的陳武帝陳霸先“引軍還南徐州,江北人民隨軍而南者萬餘口”(見《陳書·高祖本紀第一》。不過,從總體上來講,劉宋滅亡後,漢族南遷的規模遠不及上述5次。

王仲犖先生認為南遷總人數約為150萬

關於“永嘉之亂”前後漢族南遷的總人數,史學界歷來存在爭議。按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領域的權威王仲犖先生的說法,移民總數約為30萬戶,如果以平均每戶5口人計,則總數約為150萬。但是,根據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的研究,截止劉宋為止,南渡人口約90萬。不過,上述數字都是載入國家戶口統計的數字,即著籍戶口數,考慮到大量隱沒戶口,實際人口數恐怕會更多。

總之,漢族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前後持續近200年,先後出現過5次高峰,主要流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而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貌帶來極為深刻的變化。總結起來,其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漢族歷次大規模南遷路線圖

首先,在後趙統治期間,北方漢人數量由3000多萬銳減到不足400萬,幾乎被消滅殆盡,因此,大量漢人的南遷,保障了文明和族群的延續,使其免於亡族滅種;其次,先進的生產技術被帶到仍處在地廣人稀、火耕水耨狀態下的江南,客觀上促進當地經濟的大發展;再者,使南方的人口大增,亦在政治、文化層面增強東晉南朝的統治合法性,這也是它們能維持近300年時間的重要原因。

由於南方因北方漢族的遷入而得到大開發,其與中原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甚至有反超的態勢。因而,此後每逢大規模的戰亂,都會吸引更多逃避戰火的北方漢族南遷,如晚唐黃巢起義期間、北宋“靖康之變”後、明末清初的戰亂期間,等等,不一而足。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漢族移居海外,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東南亞各國。

客家人舉行祭祖儀式

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遷,不僅使南方得到大開發,並且還產生出一個特殊的支系-客家人,包括海外成員在內,如今總人數已超過1億。雖然分佈在世界各地,但客家人慎終追遠、不忘根本,頑強的保留著自己的獨特方言、文化,沿襲著中原故土的古老習俗。不僅如此,客家人堅韌不拔、聰明勤奮,在各領域都取得光輝璀璨的成就,可以說是漢民中最獨特、最聰明的一支。

參考書目

房玄齡(唐):《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

沈約(南梁):《宋書》,中華書局1983年版。

姚思廉(唐):《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

李延壽(唐):《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姚思廉(唐):《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

崔鴻(北魏):《十六國春秋》, 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5年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譚其驤:《長水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