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楊延昭守邊二十年,讓契丹畏懼,還修建白洋淀

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作為楊家第二代的楊延昭也是位婦孺皆知的人物。不過,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與歷史上的楊延昭的形象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說楊延昭雖然被人們稱為“楊六郎”,可是根據史書的相關記載,他應該是楊業的長子!那麼,歷史上的楊延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據史書記載,在楊業死後,北宋朝廷對其家屬進行了撫卹,“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再加上與楊業一起戰死的兒子楊延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玉、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歷史上的楊延昭守邊二十年,讓契丹畏懼,還修建白洋淀

怎麼沒有楊延昭呢?原來楊延朗就是楊延昭。958年,楊延昭出生於北漢的都城太原,當時他的父親楊業還在為北漢效力,而北宋還沒建立呢。楊延昭從小就沉默寡言,不過受家庭因素的影響,特別喜歡玩打仗的遊戲,“為兒時,多戲為軍陣”。楊業看到後很高興,說道:“此兒類我。”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延昭開始跟隨父親征戰。

979年,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楊業父子也歸降了宋朝。宋太宗很高興,加封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的要職,與此同時也授予楊延昭供奉官的職務。986年,宋太宗發起雍熙北伐,潘美、楊業率領西路軍,向契丹發起了進攻。楊延昭也參加了這次戰鬥,他作為先鋒,在攻打朔州城英勇無比,“流矢貫臂,鬥益急”。

歷史上的楊延昭守邊二十年,讓契丹畏懼,還修建白洋淀

不過,這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楊業被俘後不屈而死。宋太宗褒獎了楊業的功績,同時對他的幾個兒子封官撫卹。楊延昭作為長子,當時的官職最高,得到了崇儀副使的職務。之後,楊延昭擔任過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到了宋真宗時期,由於與遼國的關係惡化,楊延昭出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北部邊防。

999年冬天,契丹侵擾邊境,攻打遂城。遂城是座小城,沒有多少防禦措施,在契丹包圍後,人心惶惶。不過好在楊延昭就在城中,他召集城中壯丁守城,同時利用天氣因素,將水潑在城牆之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從而取得了勝利,“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宋真宗聞訊很高興,親自召見楊延昭,予以褒獎。

歷史上的楊延昭守邊二十年,讓契丹畏懼,還修建白洋淀

沒過多久,契丹軍隊再度入侵,楊延昭提前已經做好了安排,他將精兵埋伏在羊山以西,同時親自率領軍隊與契丹作戰,且戰且退,將契丹軍隊引入伏擊圈,從而大破敵軍,“契丹眾大敗,獲其將,函首以獻”。1002年,楊延昭吃了個大虧,他率軍救援保州時,軍隊尚未列陣,就遭到契丹軍隊的攻擊,結果戰敗。

不過,第二年宋真宗就恢復了楊延昭的官職,“複用延昭為都巡檢使”。與此同時,楊延昭還參與了一項軍事工程,也就是今天的白洋淀。當時,白洋淀一帶水系發達,但彼此並不相連,在何承矩、楊延昭提議下,修建了“溏濼防線”,用來抵擋契丹騎兵。1004年,契丹軍隊打到澶州,楊延昭建議扼守險要,趁機殲敵,不過沒有得到了皇帝的許可。

歷史上的楊延昭守邊二十年,讓契丹畏懼,還修建白洋淀

楊延昭手中兵力有限,不過他率領直入遼境,攻破古城,對契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沒過多久,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實現和平。宋真宗在挑選邊將,親筆寫下楊延昭的名字,“命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之後又晉升為高陽關副都部署。1014年,楊延昭病死,終年57歲。

楊延昭“智勇善戰”,每次得到皇帝的賞賜後,都分給手下將士,而且他善於治軍,“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楊延昭守邊有二十年的時間,契丹人對他還是充滿敬畏的,稱其為“楊六郎”。這並不是因為楊延昭排行第六,而是因為古人以天上的星宿來比擬世間的人物,“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因此契丹人稱其為“楊六郎”。

參考資料:

1。《宋史》;2。《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