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在俄羅斯,人們經常稱呼我國為“Китай”,這個俄語單詞翻譯過來是“契丹”的意思,然而,為什麼俄羅斯稱呼中國為契丹呢?契丹只是我國曆史上曾經建立過政權的一個少數民族,然而它卻在國外保有較深的印象,除了當時契丹所建立的遼國國力強大、與境外交流頻繁外,其實還有別的原因。

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契丹族自誕生起,就與他族交流頻繁。他們不僅與中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還與境外有關聯,因此當境外的人見到穿中原服飾、說漢語的契丹人時,誤以為契丹是整個中國,於是將契丹人稱為中國人。那麼,契丹與中原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契丹族政治中具有民族色彩的一筆是“因俗而治”和“胡漢一體”,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因俗而治”是指根據民族風俗、文化來治理(百姓),而“胡漢一體”則是指將契丹文化與漢文化融為一體。在這樣的思想下,契丹建立遼國後,“一元兩制”制度便應運而生。它在歷史的潮流中引導了積極的風向,為之後少數民族的統治(尤其是大清)開闢了先河。

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如果觀察契丹族歷史地理位置和分佈情況,大概就能夠知悉他們為何如此重視文化融合了。契丹族源自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在這兩條河流的旁,誕生過許多民族,他們依河流而建,與周圍的民族交流非常頻繁。契丹人雖然以放牧為生,但是與周圍漢族人交流後,漸漸學會了耕地,於是轉變為農、牧相交的生存方式,並一直與漢人有密切的聯絡,這便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最好印證。

在契丹內部,曾有大大小小許多的部落,他們基本都推崇這樣的管理方式。每個部落的首領“可汗”都是由選舉產生,他們任用賢德、能夠服眾的首領,這種推舉方式倒是與漢政權的世襲制度有所不同。然而,在契丹內部一位首領的崛起後,選舉制被逐漸淘汰,轉變為漢人的世襲制度。

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這位首領便是耶律阿保機。耶律阿保機十分崇尚漢文化,且渴望能夠將自己的首領之位透過家族血統來傳遞。他上位後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建立大契丹國,一件便是將“可汗”轉變為“皇帝”。這不只是一個稱呼的轉便,更多的是將少數民族原先的部落制度變為國家制度。

不過,因俗而治真正實現是在遼國時期。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耶律德光。燕雲十六州境內全都是漢民,從始至終實行漢制。雖然燕雲十六州名義上屬於耶律德光,但是各州都沒有達到完全的統一。這就造成了尷尬的局面,誰也不服從誰。

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直到947年耶律德光把石敬瑭打敗,收服了後晉勢力並建立遼國,此事才平息。但是兩地民族無法做到融合,一直是令遼太宗頭疼的難題。遼世宗耶律阮便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學習漢三省六部的官職制度後,決定將契丹、漢官職分立,形成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在王宮中,契丹族的官員在北面的宮殿辦公,而漢族的官員在南面辦公——這便是一元兩制。不過,一元兩制中最重要的仍舊是“一元”,為了控制國家政權掌握在契丹人手中,漢官職是沒有契丹官職等級高的,且國家要務都是由契丹官員承辦。

雖然南北官分立似乎給民族融合帶來阻礙,不過這項制度並不像想象中的僵硬。遼統治者不僅分立兩族制度,因俗而治,而且善於吸收漢族制度中的優點並加入遼制度中,比如樞密院的創立,就是仿製了唐朝的樞密制度。

為何越來越多人喜歡遼國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點,你也會敬佩

遼國的政治制度頗具特色,巧妙地將胡漢結合,使得民族融合加深。不僅是遼國,在金、西夏乃至後來地大清,我們都能從中找到民族文化相融的影子,比如大清中的木蘭秋獮,就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加強各民族交流而設立的活動。民族融合並不是簡單的一元化,而是互惠互利,在民族間的學習交流中成長。各個民族百花齊放,才能為國家帶來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