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是漢朝人李延年所作《佳人歌》的歌詞。就這麼幾句簡單的歌詞,讓雄才大略的武帝聞之怦然心動。

南北朝末期南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絕對稱得上一代絕世佳人。

她出身貧寒之家,九歲進宮。那時,陳後主還只是東宮太子。小張麗華為東宮良娣龔氏的小丫頭,負責服侍龔氏的生活起居,幹一些諸如鋪床疊被、灑掃澆花之類的粗陋賤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到龔氏房中就寢的太子陳叔寶喜歡上了她,在某個情動之夜將之招引入懷。

十四歲那年,張麗華生下了陳叔寶的第四個兒子陳深。

母憑子貴,她的地位猛增,躍居於龔氏之上,並在陳叔寶即位後,驟升為貴妃。

陳叔寶剛即位那會兒,因為弟弟陳叔陵作亂,被刺了一刀,很長一段時間起不了床,躺臥在承香閣養傷。養傷期間,陳叔寶專門欽點張麗華在自己身邊做侍候工作。當時的後宮諸妃嬪,僅張麗華一人獲此榮幸。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由此可見後主陳叔寶對張麗華的溺寵。

實際上,如果不是陳後主的母親太后柳敬言坐鎮後宮,陳後主可能還會把皇后沈婺華給換了。

陳後主傷愈,在光照殿的前面建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己住在臨春閣,張麗華住在結綺閣,龔、孔二位貴妃住在望仙閣,三閣之間都架有通道相互往來。

另外,能來到後主身邊作陪取樂的,還有王氏、李氏二位美人,張氏、薛氏二位淑媛,以及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一干浪蕩嬌娃。

皇后沈婺華孤零零獨居求賢殿,形同守寡。

陳後主每日醉生夢死,挑選成百上千姿色漂亮的宮女,命令她們練習唱曲,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多是是讚美張麗華的姿容美色的。

曲詞充斥著諸如“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之類的頹豔風格。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張麗華身長六尺六寸,頭髮卻長達七尺,披肩垂地,髮色烏黑油亮,光澤可鑑,又兼明眸皓齒,膚光瑩雪,神態自若,姿容豔麗,遠睹恍若天仙下凡。

陳後主愛不釋手,連處理政事,都要抱張麗華於膝上,到了後來,兩手忙碌,無暇他顧,乾脆把事情全委於張麗華。

陳後主的荒淫昏庸,一至於此。

張麗華也老實不客氣地執掌起國家權柄來,於公元588年廢黜了原皇太子陳胤,改立自己生育的陳深為皇太子。

陳深並沒能等來登位的一天,因為,國家已經被他的父母搞垮了。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大舉南征。

晉王楊廣由六合出發,秦王楊俊由襄陽順流而下,清合公楊素由永安誓師,荊州刺史劉思仁由江陵東進,蘄州刺史王世績由蘄春發兵,廬州總管韓擒虎由廬江急進,其他還有吳州總管賀若弼及青州總管燕榮也分別由廬江與東海趕來會師。

隋大軍急攻建康。

其中韓擒虎親率五百名精銳士卒自橫江夜渡採石磯,進攻姑蘇,沒半天功夫就攻了下來,緊接著又奪取了新林,與行軍總管杜顏會合,殺入了朱雀門。

陳後主六神無主,向身邊侍臣問計。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眾臣七嘴八舌,勸他效仿當年梁武帝會見侯景的路數,擺足架勢會見韓擒虎,這樣,就算死,也死得有尊嚴一點。

死?陳後主怎麼捨得死?

他猛喝了一聲:“鋒刃之下,未可交當,吾自有計!”拂袖走入了後宮。

“吾自有計”,他能有什麼計呢?

他的想法很簡單:帶著自己拋棄不下的張麗華和孔貴妃,一起到後花園的枯井裡躲藏,藏得一時是一時。

“麗華膝上能多記,偏忘床前告急封”,可憐的絕代美女張麗華,竟然落到了這個地步。

但是,陳後主和張麗華都是這場戰爭中的焦點人物,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們怎麼躲得了?

韓擒虎指揮士兵,要求挖地三尺也要把這兩人找到。

士兵搜尋到後花園,向井裡窺視,大聲喊叫,井中寂然無聲。

有人揚言要落井下石。

陳後主嚇得屎尿齊滾,連呼“有人”。

士兵大喜過望,拋下繩索往上拉人,一下子就拉出了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三人。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對於陳後主、張麗華被擒事,宋人楊備曾百感交懷地賦詩詠歎:

擒虎戈矛滿六宮,春花無樹不秋風。

蒼惶益見多情處,同穴甘心赴井中。

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三人藏身之井,因在景陽殿側,原名叫景陽井。在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時,改名胭脂井。隋唐以後,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殿已毀,胭脂井也隨之湮沒。後人為了記取陳後主亡國教訓,遂在雞籠山的法寶寺(今雞鳴寺)側立井,並刻辱井銘。

曾任元翰林國史編修官的陳妥遊金陵,目睹了這口“偽胭脂井”,映著滿天落霞,揮毫寫下了一首《胭脂井》,詩云:

淚痕滴透綠苔香,回首宮中已夕陽。

萬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屬君王。

雍正十年(1732年)農曆八月初八,鄭板橋在南京江南貢院參加了鄉試,鄉試後飽覽南京名勝古蹟,也到了雞籠山的法寶寺,作了《念奴嬌·胭脂井》》:

轆轆轉轉,把繁華舊夢,轉歸何處?

只有青山圍故國,黃葉西風菜圃。

拾橡瑤階,打魚宮沼,薄暮人歸去。

銅瓶百丈,哀音歷歷如訴。

過江咫尺迷樓,宇文化及,便是韓擒虎。

井底胭脂聯臂出,問爾蕭娘何處?

清夜遊詞,後庭花曲,唱徹江關女。

詞場本色,帝王家數然否?

一句話,陳後主顢頇亡國事,慘遭後世文人騷客揶揄詠唱,非常熱鬧。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話說當年的陳後主被俘後,被人押到隋將賀若弼面前時,面無人色,完全喪失了君王的氣度,膝蓋骨發軟,撲通跪倒在地。

賀若弼心有不忍,撫慰他說:“小國之君當大國之卿,拜乃禮也。入朝不失作歸命侯,無勞恐懼。”

後來的事情也正如賀若弼所說,陳後主被擄至長安,被隋文帝封長城縣公、賜宅邸,禮遇甚厚,得以善終。

絕代佳人張麗華的下場卻很慘,被高熲斬於青溪。

不過,到底是高熲擅作主張將之斬殺,還是受楊廣之命斬殺,諸史書各執一詞。

《陳書》記載:“及隋軍陷臺城,妃與後主俱入於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貴妃,榜於青溪中橋。”這裡說的,張麗華和陳後主被隋軍俘獲後,晉王楊廣下令殺了張麗華,並且書明瞭她禍亂南朝的罪過,張貼在清溪橋上。

《南史》的記載與《陳書》一致,說的是:“晉王廠命斬之(貴妃)於清溪中橋。”

《隋書》的記載卻是:“及陳平,晉王欲納陳主寵姬張麗華。熲曰:‘武王滅殷,戮妲己。今平陳國,不宜取麗華。’乃命斬之,王甚不悅。”說的是,隋軍攻克陳國,晉王楊廣貪戀張麗華的美色,想佔歸己有。高熲卻以武王殺妲己的例子拒絕了楊廣,高調地在青溪斬殺了張麗華。惹得楊廣非常不高興。

《資治通鑑》沿襲了《隋書》的記載,並對此事的經過描述得更為詳盡:“高熲先入建康,熲子德弘為晉王廣記室,廣使德弘馳詣熲所,令留張麗華,熲曰:‘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己,今豈可留麗華!’乃斬之於青溪。德弘還報,廣變色曰:‘昔人云,‘無德不報’,我必有以報高公矣!’由是恨熲。”

由於高熲後來果真被楊廣處死,所以,後世都認為,殺張麗華是高熲擅作主張。

但細析起來,高熲擅殺的可能性接近於零。

要知道,雖然當時高潁兵權獨攬,但楊廣為行軍元帥,決策之權掌握在楊廣的手裡。

這種情況下,高熲作為一個識大體的人,斷不會違背楊廣的命令私自對陳後主及張麗華等人後進行處決。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實際上,高熲在開皇九年(589年)正月甲申入建康,只隔了一天,即丙戌日,楊廣便也入了建康。

楊廣入城之後,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便是斬處了陳國的五大佞臣:將施文慶、沈客卿、陽慧朗、徐析、史暨慧斬於石闕下,以謝三吳子弟。

看看,連施文慶、沈客卿這些人,高潁都不敢處理,留下給楊廣定奪,又怎麼會搶先對重大人物張麗華下手?

而且,別人不斬,單單斬殺張麗華一人,這針對性也太強悍了,不合乎邏輯。

因為,就算是楊廣真的有意納張麗華為妾,高熲作為隋家臣子,他能做的,也應該是盡力勸諫而不是先斬後奏。畢竟,高熲的身份,除了是個名將,還是個大政治家。

而話說回來,楊廣在該年才19歲,而張麗華已經31歲了,二者年紀相差太大,楊廣也不大可能收張麗華為妾。

最主要的是,楊廣的母親獨孤皇后“性忌妄媵”,一生最看不慣男人擁有三妻四妾。因為這個,隋文帝都不敢置嬪妾,後宮的六宮虛設。晚年的隋文帝后來在仁壽宮遇到了尉遲迥的孫女,偷了一次腥,惹得獨孤皇后醋意大發,杖擊斃尉遲氏。隋文帝氣恨之下,曾發出過“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之類的長嘆。

絕代美女張麗華被斬殺,是誰下的命令種種跡象表明就是楊廣

楊廣善於“矯情飾行,以釣虛名”,史書甚至稱,楊廣“陰有奪宗之計”,他為了“取媚於後”,極能下狠心,“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他怎麼會為一個早為人母的張麗華去招惹母親不高興呢?

在建康,楊廣的政治秀表演得非常成功,他“使高穎與元帥府記室裴矩收圖籍,封府庫,資財一無所取”,使得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相較之下,太子楊勇雖然也是獨孤皇后所生,但他“內多嬖倖”,不善待太子妃,沒有嫡子,讓獨孤皇后極其不滿。楊勇後來被廢,與此不無關係。

所以,殺張麗華,絕對是楊廣為了“矯情飾行,以釣虛名”一項政治舉止。

以上諸史所載之所以有出入,主要是被《隋書》帶跑偏了。

《陳書》成書最早,主編人是唐代十八學士之一的姚思廉,他本是南朝人,父親姚察原本就擔任過陳國的史官。隋滅陳後,父子二人都移居到北方。《陳書》的完成,姚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者,《陳書》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一來,姚氏父子沒有刻意美化或者刻意抹黑楊廣的必要;二來,唐太宗關心的是前代隋史而不是隔代陳史,則《陳書》被幹涉較少。所以,其可信度較高。

《南史》成書雖在《隋書》之後,但作者李延壽所用材料,來源於其父李大師的舊日草稿。而且李延壽本身也與姚思廉與魏徵等人同在貞觀史館參修史書,所接觸前朝史料的機會相同,《南史》的記載既異於《隋書》而同於《陳書》,只能說是《隋書》自己跑偏了。

《隋書》屬於後朝編著前朝史,抹黑前朝亡國國君的意圖非常明顯。因為,只有把前朝亡國國君刻畫得跟桀、紂一樣荒淫無恥,才能彰顯李唐代隋是“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正義行為,是以有道伐無道。

魏徵秉承唐太宗意旨,把這件事做得非常漂亮,楊廣後來就成為了與桀、紂相提並列的惡棍皇帝。

另外,唐太宗特別推崇高熲,曾說過“隋之安危,系其存沒”之類的話。魏徵安排高熲私斬張麗華情節,正好起到黑一個、捧一個的目的,一舉兩得。

《資治通鑑》編著的目的,就是想透過以史為鑑來勸導宋代帝王,那麼,在張麗華被殺過程的記載上,自然是舍《陳書》、《南史》而取《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