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維同是大詩人,同居長安城,為啥卻不相往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王維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李白和王維同是大詩人,同居長安城,為啥卻不相往來?

大家看李白和王維的個人簡介,這倆人同齡人,都是詩人,同居長安,但是李白與王維卻不相往來,誰也不搗鼓誰。李白是公元730年從河南南陽至長安的,在此之前,他漫遊天下,行至湖北安陸時娶了故相許圍師的孫女,後遂下決心到首都長安發展。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府做官,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無獨有偶,早在公元727年,王維就離開河南淇水,舍掉那一份小差使,抱著與李白同樣的目的來到都城長安,也想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幹維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他巴結多年,才混到正九品的官職。

李白和王維同是大詩人,同居長安城,為啥卻不相往來?

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依世俗的看法,

這兩位剛來長安、同求發達的大詩人,聯袂出現公開場合,敘談闊論於文藝沙龍,週末或者節假日聚在一起,喝個小酒作詩是理所當然的事。王維生於公元701年,死於761年。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死於762年。兩人年紀相仿、寫作相類、名聲相似,甚至連資本兌換的欲求也都相同。這哥兒倆,沒有理由不在一起賦詩唱和、說文詠句、論道探禪、行樂遨遊。那個時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開元盛世”,也是中國詩歌史的黃金年代,更是中國文人最足以釋放能量的無限空間啊!

李白和王維同是大詩人,同居長安城,為啥卻不相往來?

從公元730年至733年,從公元742年至744年,先後共有5年功夫,同住在長安的這兩位詩人,卻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後來研究唐代詩歌的人,認真研究他倆,在他們兩位的全部作品裡,居然找不到涉及對方的一字一句。在所有的正史、野史裡,查不出來他們來往過、聚會過、碰過頭、見過面的任何資料。兩位大師在長安期間,

竟然毫無任何交往。這個歷史上的空白,真的令人遺憾。據考證,王維在長安住在其弟王緒豪宅,李白屬於“長漂”一族,他長期住在單位,相當於今天的外省市駐京辦,他與王維的住處,只有一街之隔,相距不遠。

李白和王維同是大詩人,同居長安城,為啥卻不相往來?

拈香禮佛的王維,與尋花問柳的李白,狹路相逢,絕有可能。除非他倆刻意迴避,有心躲讓,否則,這種不照面、不往來、不相識、不過話的背後,不能不令人疑竇叢生、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