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祖國正北方,東西橫跨近30個經度,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內,不僅有遼闊壯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脈、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橫貫東西的長城,見證著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長城地帶”。長城地帶處於氣候過渡帶,是遊牧和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地帶,也是一條特殊的文化地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北方族群的經濟生活是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狩獵的混合經濟。距今3500年左右,受乾冷氣候影響,草原地區逐漸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秦漢一統中原,北方匈奴崛起,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不僅加速了境內的民族融合,也掀起了席捲歐亞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此後,鮮卑自大興安嶺南下,建立了北魏王朝。唐宋時期,突厥、回鶻、契丹先後控制蒙古地區。13世紀,地跨歐亞的蒙古鐵騎,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斷興替中,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在中華文明中書寫了生機勃勃又多姿絢爛的篇章。

上個月,國家博物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開幕。透過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個部分,系統揭示內蒙古地區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和昇華的歷史脈絡,展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

推薦指數:

@浦峰捉影 挑了幾件黃金文物,大家就能知道這次展覽的精彩程度了。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魏晉時期鹿首金步搖冠,長19。5釐米,寬14。5釐米,重91。6克。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步搖裝飾是古代婦女的重要頭飾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製作,呈樹枝形狀,製作考究的則在樹枝上綴有花鳥禽獸等裝飾物。當佩戴者行走時,飾物隨著不停地搖曳,因此得名“步搖”。

國博古代展廳有一件馬首的,應該是“姊妹”。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盤角羊紋包金帶具,戰國。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藏。

器物鐵芯包金,帶飾呈長方形,採用高浮雕與圓雕相結合的技術,用金片捶揲成盤角臥羊圖案。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金臂釧,漢代。內蒙古博物院藏。

臂釧是臂飾的一種,戴於腕處稱鐲,戴於臂上稱釧。釧也稱臂鐲,臂環,形制多樣,是古代重要裝飾品,多為女性佩戴。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刺蝟形金綴飾,戰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

主體圖案為刺蝟形,腹部中空,屈伸的前肢各有一個小孔,為縫綴在衣物上的穿孔。將刺蝟縫綴於衣物上,寄託了人們希望能像刺蝟一樣更好保護自己的願望,體現出在充滿部族征戰、野獸出沒的草原上適者生存的生活真諦。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立虎形金飾牌,戰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塔拉壕鄉碾房社窖藏出土。

帶飾,模鑄。整體造型是一隻浮雕的佇立猛虎。昂頭、弓背、垂尾,採用區域性鏤空的手法表現虎的面部、爪部等細節特徵。在虎的頭部與前肢之間還連線一隻小動物。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虎豕咬斗紋金帶飾,戰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

本為1套2件。這類金牌很可能就是班固《與竇將軍箋》所稱的“犀毗金頭帶”之“金頭”,也通稱為“帶頭”。兩塊牌飾分別固定在腰帶的兩端,調整好長度後再進行繫結。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金鑲貝玉婦女頭飾。漢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

由長方形鹿形金飾牌、方形嵌蚌金串飾、包金玉佩等組成。鹿形動物紋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徵,嵌蚌及其周圍的連珠紋工藝,是波斯等西方文明的工藝特徵。這套首飾與瑪瑙項飾等,反映了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嵌寶石虎鳥紋金帶飾,戰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

主體圖案為一隻作匍匐狀的猛虎,由虎頭至虎尾裝飾鹿角狀的火焰紋,飾牌的兩端和上邊環繞8只鳥,虎身鑲嵌7顆寶石和綠松石。這件牌飾造型美觀,由於昴星團由7顆星組成,虎可能代表昴星團,可能寓意匈奴以族星——昴星團週而復始的執行來確定每年四時十二月的生產和生活。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力士搏獸紋金牌飾,東漢,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出土。

模鑄,是薩滿主持祭祀活動時佩戴的飾件。中間女性頭戴尖頂帽,高鼻深目,兩側各有一隻怪獸,與西伯利亞地區出土的一件“雙獅守護聖樹”金牌飾極為相似。可見鮮卑金銀器在繼承匈奴風格和吸納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金器造型藝術。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臥馬形金掛飾,東漢,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六家子徵集。

模製,馬呈臥姿,馬首低垂,四肢內屈,尾下垂。耳後和脊部各有一環,內穿金鍊。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鎏金雲紋銅馬具,遼代。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代欽塔拉墓出土。

這套馬具為銅質鎏金,由馬鞍飾、馬頸飾、馬攀胸飾、馬絡頭飾等五組器物構成。飾件主要釘綴和鑲嵌在皮革和木器上,飾以捶揲、鏨花等高超的加工工藝,採用高浮雕和平面線刻相結合的裝飾手法、鏨刻雲紋等圖案。整套馬具裝飾華麗,做工講究,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的尊貴,也使人們目睹了契丹鎏金馬具的風采。

元代嵌寶石掐絲金花飾,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族恩格爾河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遼代金銙銀鞓蹀躞帶,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陳國公主墓出土。此條蹀躞帶是目前所見到的遼代最為完整的腰帶,雖為隨葬用的明器,但與實用腰帶完全相同。

內蒙古“黃金”國寶亮相,匈奴的古代文明原來很發達

遼代金面具,國家博物館藏。

鈑金成型,面部輪廓方正規整,五官皆用錘擊手法表現,雖顯粗獷,卻頗為傳神,充分顯示遼代金銀器製作獨特的藝術風格。

同學們,別猶豫了,趕緊去吧

作者/來源:浦峰捉影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