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福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民俗文化。福文化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共命運,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幾千年來她蘊含著中華民族全體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全面滲透到了人們從物質到精神的各個方面,她在人們心中的信念已經超越了民族、宗教、社會、地域、時空等範疇,她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可以說,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一年一度的春節的主旋律就是福文化。新春佳節,人們貼春聯,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娛樂活動,家家戶戶都要在門窗上、牆壁上、傢俱上以及大缸小壇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人們走親訪友,互相拜年祝福,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四季平安。實際上就是一次全民族的福文化活動。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福文化的核心就是‘福’字。‘福’字怎麼講?

《說文解字》“福,佑也。從示,畐聲。”“示,神事也。”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福字甲骨文)像兩手奉尊於示前。”以上就是古代對福字的詮釋。

《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種解釋,把福的形式和內容具體化了。福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不僅僅是物質滿足,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和滿足

以上的解釋,就是福字的基本概念。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對‘福’的詮釋,各種哲學流派,不同的宗教教義都有各自的觀點,內容是浩繁的。

這裡主要講一講‘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當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必然會帶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文字演變是社會變革的縮影。

原始社會是沒有文字的,原始人是結繩為字。

傳說黃帝時命倉頡造字。實際上,漢文字的造字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它的創造者也是一個浩瀚的群體。而倉頡應是一個特定時期的象形文字集其大成者。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上古的歷史都是傳說,傳說有很大的演繹性。中國比較確切的編年史,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那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國人暴動”。

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流行於六國的文字統稱為大篆,其字型形象各異,是因為國家分裂的原因。

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多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如: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將以前的的文字進行整理,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和改革,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的文字書寫的形式,這種文字歷史上,稱為小篆。它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小篆的代表作是《泰山刻石》,分兩次鐫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禪後,命李斯撰寫,後刻石留存。續刻部分是在公元前209年,胡亥登位第一年。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吸取強秦滅亡的教訓,採取黃老無為的治國方針,與民生息,輕徭薄賦,重農抑商,發展經濟。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對外減少戰爭。在內政和外交的所有方針政策上,韜光養晦,以恢復國力。

他的繼任者,也都延續他的方針政策。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文帝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 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宣告: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

經過文帝和景帝的治理,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漢朝出現了高度繁榮的景象,史稱’文景之治’。《史記》這樣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至腐敗不可食。”

福文化雜談 - "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就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武帝劉徹登基當了皇帝。他憑藉前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進行了反擊匈奴的戰爭準備。他三次分別派衛青、霍去病、李廣反擊匈奴,徹底摧毀了匈奴的元氣,解除了中國北方的威脅。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漢朝的文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未完待續)

圖文/ 林善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