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三國這樣的亂世自然是武人的時代。武人有時候也很敬重文人,如諸葛亮在蜀,張昭在東吳,郭嘉在曹營。然而大多數的文人卻沒有這樣的福氣和時運。他們自感不得志,卻又以文才傲世,有恃無恐,終於得罪了當政的武人,於是,一幕幕文人的悲劇就在三國的大舞臺上上演。後世顏之推在其家訓中把它歸結為一句話:“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第一個因輕薄得禍的當推禰衡。這位二十出頭的青年是平原郡盤縣(今山東寧津縣)人,年少才高,是大儒孔融的朋友,出身布衣卻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他初遊京城許昌,懷揣著自己的一張名片就想去“撈世界”。然而這名片卻無處可投,以致名片上的字跡都褪色了,還沒遞出去。當時的許昌名流雲集,司空掾陳群、司馬朗等都是當世名士。有人勸禰衡結交他們,禰衡卻說:“我怎能跟殺豬、賣酒的在一起呢!”這位禰正平評論起人來嘴巴更是絕無關子,他說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要弔孝問疾,倒可以借他的面孔一用”,言下之意別無他用;說荀彧的侄子荀攸(說是侄子,倒比荀彧年長)可以用來“看墳守墓”;說曹營猛將許褚可使牧牛放馬,大將徐晃可使屠豬殺狗;說曹洪是個“要錢太守”(曹洪性慳吝,歷史上倒確以愛財如命聞名於世)……其餘曹操手下的也都是酒囊飯袋——輕薄得幾乎有些神經病了。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他惟獨看得起孔融、楊修兩個人,評價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見《後漢書?禰衡傳》)——這“大兒”、“小兒”並非我們今天說的“大兒子”、“小兒子”,古人稱大兒、小兒類似我們今天說的“大丈夫”、“好男兒”、“好兒郎”。如蘇東坡《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集》一詩中“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賀季真”之句;又如鄒容《革命軍》第一章有“大兒華盛頓”,“小兒拿破崙”之語。——然而,偏偏他看得起的兩個人都是曹操掐著手指排隊要殺的朋友。

曹操對他倒還算客氣,開始只是想羞辱他一下,召他來當一名擊鼓的小吏,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為樂。沒想到這禰衡也真想得出做得出,竟在大庭廣眾之下故意慢騰騰地換衣裳,拿今天的話說叫做跳起脫衣舞來,有意赤身裸體讓曹操賓主討個沒趣。這就是後來京戲裡有名的《擊鼓罵曹》。曹操自然惱了。這位大奸雄陰險地笑笑說:“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但他又不想背害賢的名,就讓人將禰衡強按在一匹馬上,兩個人押著送到南陽,送給了荊州牧劉表,想借刀殺人(見張衡《文士傳》)。而這劉表倒也不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他既不是漢室宗親,但也不見得是庸才,識得曹操的用心,就把禰衡又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兒去當秘書。有一次黃祖在戰船上開宴會,禰衡說話無禮,遭到黃祖呵斥。禰衡實在狂到有點神經不正常了,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羅嗦!”結果,“死老頭”一發脾氣,這位二十六歲的狂才就先死了。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禰衡被殺確與他出言不遜有關,但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沒人理會,反正中國的文人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從來就沒有掌握過自己的命運。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卻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就形成了文人孤芳自賞、恃才傲物、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弱點。這是文人的“阿Q精神”,也是文人的可憐處。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至於楊修、孔融、丁儀、丁廙乃至荀彧、許攸、婁圭、崔琰,遠沒有禰衡那般“輕薄”狂傲,然而還是難逃一死,他們只是不會討好主公,讓主公看著不順眼,他們犯的罪充其量只能算是“可惡罪”——如果有這種罪名的話。可見當時做文人之難!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章太炎說秦始皇雖然焚書坑儒,但他倒是以法家為治,刑罰依科,在古代君主中還算是比較守法的,秦朝至少還立有一個專門的“誹謗律”治誹謗罪。到了後世,雖然不立“誹謗律”,卻照樣治誹謗罪,而且隨意地處置。由此想到,法制對於一個社會是何等的重要!沒有法制,人就有可能淪落到魯迅先生所說的“想當奴隸都不得”的境地。

三國這樣的亂世,出言不遜是否就夠得上死罪呢?自古文人多陷輕薄

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