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何不到14年就滅亡?

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實行統一度量和中央集權,建立縣制,讓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大的國家。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重用縱橫家公孫衍、張儀為相,魏章、司馬錯為將,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的統一打了下堅實的基礎。秦始皇焚書坑儒,廢先王之道,厚今薄古。

在秦國歷代君主之中,歷史評價最高的要數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在位56年,也是在位最長的國君。早年任用白起為將,斬殺韓魏聯軍24萬人;出武關伐楚,一舉攻入楚國都城郢都,自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任用范雎為相,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長平之戰,射殺趙國主帥趙括,趙國再無能用之兵。本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以永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到了秦始皇嬴政,重用尉繚來和李斯等文臣,任用王翦王賁父子、李信、蒙武、桓齮、楊端和等為將,率鐵甲秦師,十年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自稱始皇帝。但是諷刺的是,秦始皇最終卻是死在了巡遊的路上,屍體發臭了,都不敢發喪,只能用一車臭魚,來掩蓋屍體腐臭的味道。

秦始皇集天下權力於一身,實施酷刑峻法。

大秦帝國的滅亡,嬴政焚書坑儒,廢先王之道,厚今薄古。修築萬里長城及險塞關隘,百萬甲兵強弓勁弩守護,本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以永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信功臣,酷刑峻法,為一人之私慾,動百萬人力,修驪山皇陵,建阿房宮,築甬道。否則何至於公子扶蘇,一番忠言肺腑,竟被趕到千里之外的上郡。

嬴政做夢也不會想到,大秦帝國只經歷了十四年,就土崩瓦解。

最後與蒙恬將軍,一起死在胡亥和趙高奸人之手。秦國自祖宗秦非子創國伊始,近700年基業,毀於嬴政一人。自恃十年間滅六國統一,殊不知,這些都是列祖列宗,披荊斬棘,浴血奮鬥所積累。嬴政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建立的大秦帝國,只經歷了十四年,就土崩瓦解,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統一王朝。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秦帝國崩潰的原因

秦國從統一至滅亡只用了15年,關於其滅亡原因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商鞅變法導致秦國體制畸形,高度集權、缺乏彈性的體制導致帝國難以駕馭版圖驟增、文化經濟繁榮且宗族勢力強大的六國地區,迅速瓦解崩潰。

一以貫之,商鞅激進的變法隨著導致秦國國力、凝聚力達到飽和,難以適應天下一統的客觀環境。

(1)社會主要矛盾轉移。

隨著統一天下,秦國以及六國的社會矛盾悄然發生變化,秦國面臨結構性轉型。

統一前,秦主要社會階層分為農民與軍人,獎勵耕織、按功授爵,只有戰爭才能使得兩大階層獲益。

統一後,中國再無大的戰事,秦人無仗可打,也就難以按功授爵,從軍不再是秦人獲取爵位、土地的捷徑,軍隊戰鬥力銳減在情理之中。同時,秦國農業人口飽和,產生大量剩餘勞動力,秦始皇大興土木、南征北伐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以工代賑。

秦統一後,秦國民眾方向迷失,國家凝聚力明顯下降,農業化、軍事化的體制遭遇瓶頸。

統一前,從軍是謀求權力、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統一後,秦軍開疆拓土,秦軍的作用降為戍邊,從軍積極性大為下降。

秦人面臨的外部局面完全不同。

統一前,六國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各方勢力犬牙交錯,降低了國家的凝聚力,被秦人各個擊破。

統一後,秦人面臨空前艱難的統治困境,版圖空前的拓展導致官僚機構、軍事力量難以應對,秦人的力量不足以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有效的統治,官員、軍隊駐紮各地區,稀釋了秦國的核心力量;

但是一旦任用六國官員、選派六國軍隊,降低了忠誠度,10年內吞併六國帶來的統治困境在短期內難以消化解決。

六國滅亡,其主要矛盾上升為一致對抗秦國,頗似五國攻齊,秦國的的潛在敵人比統一前更加強大。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圖)秦滅六國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2)高度集權的體制導致秦政權統治階層空心化

商君變法導致秦王集司法、財政、人事權於一體,高度獨裁專制,爵位不世襲罔替,導致權力集中。

皇帝權力缺乏制衡,可以動輒殺害大臣,大臣沒有世襲的領地,人身安全與財產毫無保證,只充當皇帝打工者的身份,皇帝與大臣並沒有實現利益共同體。

地方組織上,秦人極力瓦解宗族,削弱對君主的威脅,反而言之也削弱了防禦外敵的能力。

因此,秦朝看似無比強大,實則外強中乾,統治階層空心化,缺乏凝聚力。

秦國擁百萬甲兵 不到14年就徹底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暴政?

(3)文明的差異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野蠻民族透過武力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他們往往被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以我國的元朝和清朝為例,元清都是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的政權,元朝拒絕接受漢文明,政權僅僅維持了不到百年就被趕回大漠;

清朝主動接受漢化,國祚接近三百年。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其衍生的民族精神與認同感往往激烈著民族抵禦外敵。

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恫嚇愚民,在文化程度最落後的秦國卓有成效;

秦始皇以吏為師,焚書坑儒則是激化了六國與秦朝的矛盾。

六國文教發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碰撞出各種思想的火花,稷下學宮包含各類思想,思想高度開放;

北方的燕趙接受胡化,多慷慨悲歌之士;

即便是文化最落後的楚國,也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楚辭;

軍事強大的秦國則是文化真空。

專制體制對付文教落後的秦國尚且有效,面對文化高度繁榮的山東六國,則引發尖銳的矛盾。

文教的不匹配、民族認同感的缺失導致秦國與六國高度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