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這首《悲平城》描寫的正是北魏都城——平城,平城偏北,氣候寒冷,夏季六月,漫天飄雪,風沙四起。如此惡劣,經濟難發展,加之地理偏遠,更不利於北魏統治。由此北魏孝文帝做出遷都決定,與此同時,北魏外敵力量減弱,柔然力不從心,為北魏提供了一個遷都良機。

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若當時外族力量強盛,即便是遷都成功。由於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的遠離,依然會導致邊防不堪“重壓”,甚至為國家帶來威脅其存亡的危險。若在邊境設定一個能夠對抗的軍事力量,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弊端”。由誰來負責統領這樣一支軍隊?如果放給他的權利過小,就不能夠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外族的侵略,但若是放給他的權力過大,讓當地的地方官員手中的兵權過大,時間一久,他們就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勢力。甚至,有的膽子大的還會“反制”朝廷。歷史上這樣的案例可不少,北魏也不除外。

除外族的“威脅”降低,北魏能夠成功遷都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漢民族實力的崛起。若無此條件支撐,北魏“遷都”終成夢想。北魏建國初期,漢族也只不過是一個“被統治著的民族”,既無話語權,又無影響力,那時漢族地位遠不如鮮卑族。

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不過,漢族有一個天生的、其它種族沒有辦法超越的優勢,就是人多,且文化先進。當時,北魏還沒有民族之間的“互通”進行限制,所以,異族之間通婚的普遍現象也讓漢族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以,對漢族來說,北魏王朝的遷都他們當然是要支援的,而且,他們更加會支援“漢化”運動,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因此,隨著漢族的勢力在北魏逐漸膨脹起來,“改革”的聲音越來越響。這對剛剛建國不久的北魏來說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不過,鮮卑族上層階級的人絕對不允許發生這樣的事情。他們之所以發動戰爭,只不過是為了土地而已,他們並不想改變自身,更不想和漢族人的地位相同。可是,漢族勢力不斷的擴充套件,他們必然是要為本民族的利益做打算。在國君的想法偏向於他們的時侯,他們定然是會全力支援的。所以,當時關於遷都,還形成了兩派不同的意見。皇族這一派都是遷都派,鮮卑貴族大多數都反對遷都這個想法。

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遷都與漢化,其實本身就是對鮮卑的那些貴族的一種壓制。這也正是為什麼穆泰和陸叡最後要造反的原因吧。這兩個人是穆、陸兩個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同樣的,宗室成員拓跋丕能夠加入他們,月他們一起造反,不外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得到孝文帝重用的人大部分都是漢族人,並且在遷都之前,孝文帝甚至下旨將除拓跋珪以外的其他宗室成員都排除在“封王”行列之外。在這之前,已經有“王”封號的,統統降為“公”,已有“公”封號的降為“侯”。而在早期,這樣的做法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孝文帝這麼做的目的就很明顯了。

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漢化”的過程其實是從“文化的漢化”開始的。由於漢族在文化方面佔著非常大的一個優勢,鮮卑族的上層階級的人員是第一個被“普及”漢文化的。這也為孝文帝實施鮮卑族的“漢化”奠定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堅實的基礎。所以,其實如果是一場單純的“漢化”的話,是不可能會引起這麼多人的反對的。只不過,一旦牽扯到利益,利益被損害的一方必然是會牴觸的。同樣身為鮮卑的貴族,皇族成員的利益沒有受到其它貴族那麼大的波及,他們當然是很樂意“隨波逐流”的。而對於其他的貴族來說,這樣的做法就意味著他們地位的將會下降,經濟上也會因此受損,所以他們肯定會“憤然反抗”的。

北魏孝文帝為何積極推行漢化,有什麼目的,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總結

所以,孝文帝做的這一切,只是圍繞著“加固”他的統治為出發點的,不管是好是壞,只要能夠有利於皇族的統治,他都是會去推行的。將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的地位並列起來。一方面既制約了這些鮮卑貴族利益的擴大,另一方面又承諾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保障,進而也就緩和了他們與皇族之間的矛盾,避免了矛盾的升級。漢族的貴族也因此得到了比較明確的尊重,他們的地位也有了一層法律的保障。同時更加激勵他們堅定不移地站在了皇族這一邊,並自願的幫其鞏固皇權的統治。兩者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盟約,國君會從漢族的四大家族中各挑選一位女子作為妃子,以加強兩者之間的姻親關係,進一步鞏固皇權。

參考資料:

【北齊】魏收:《魏書》

虞世南:《帝王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