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漢朝,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對整個中國造成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遠。無論是它廣闊的疆域,還是強盛的軍事實力,還是豐富燦爛的文化,又或是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都值得今人去無限考究學習。

而縱觀整個漢朝的歷史,漢武帝劉徹在其中無疑佔據了相當分量的地位,這不僅僅因為他是最高統治者,更多還在於他區別於其他皇帝的行事風格。正如他的諡號“武”一般,他對整個漢朝的政權鞏固而言,可謂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異姓王的滅亡使漢朝的控制權歸於劉姓子弟

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推恩令一事只是由漢武帝一人推動實施。但事實上,漢武帝的推恩令——這一政治目的極其明顯的措施能夠取得效果,與前朝四代漢朝統治者們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在楚漢爭霸期間,既是為了拉攏其他勢力,也是為了使所有將領們的自主效能夠充分發揮,劉邦將手中的權力極大下放,並由此在漢朝建國時形成了相當特殊的郡國並行制。

在這種情況下,如韓信、彭越、英布這樣戰功赫赫的將領們得以統領一方,成為諸侯國王。然而,也正是因為他們本領高超卻並不屬於劉姓,使他們或被迫、或自願地成為了漢朝統治的不穩定因素,並由此遭到了劉邦的忌憚和打壓。

當韓信這些異姓王最終被消滅之時,劉邦又在全國範圍內將部分劉氏子弟分封為王,使他們形成一種鞏固中央政權的態勢。雖然他們同樣佔據一方地域、分割了中央的部分權力,但與異姓王不同的是,他們對中央有著更濃厚的忠誠。

一方面,這自然是出於同宗的情誼,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必須是姓劉的才能坐天下;另一方面,當時劉邦尚在,作為幾乎可以說是當時所有劉氏子弟的長輩,作為整個漢帝國的開創者,他對這些同姓王有著更加強力的震懾作用,使他們不敢犯上作亂。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也因此,漢朝皇權得以在最初的建立階段得到穩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劉邦死後,漢惠帝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甚至於採取了加強對劉邦祭祀宗廟建設的方法來作為對地方諸侯們的震懾。

二、同姓王勢力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遭到削弱

1、呂后針對劉姓宗室的打壓

在劉邦死後,呂后憑藉其高超的政治手段控制了朝政,成為了漢朝的實際統治者。作為外戚勢力,呂后掌權後的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強呂姓勢力。

她違背了原先劉邦與諸位大臣共同立下的“非劉姓不王”的誓言,將一大批呂姓子弟分封為王,並且使他們在中央朝廷內部擔任著各種職權,形成了事實上的朝政壟斷。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雖然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有著一些大臣對此表示反對,但最終要麼服軟、要麼喪生。而其他的許多劉姓子弟的境遇更是開始變得較為悲慘,其封國內部要麼被呂后勢力滲透,只能被迫主動調整與呂后的關係,要麼如劉如意這般被毒害殺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封國勢力處於一種收縮內斂的狀態,無法得到巨大的進步。

2、漢文帝的懷柔政策埋下了安全的種子

而當漢文帝即位後,他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更是對鞏固漢朝政權起到了巨大作用。首先,他推行仁政、開明治國,使整個漢朝社會生產得以慢慢從秦末的戰亂當中恢復過來,廣大百姓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長安劉姓皇權的名聲也因此傳播天下,為世人所尊崇愛戴。其次,面對關東地區最大的分封國——齊國,他將其拆分成六個部分,之後又把淮南國一分為三,從而極大減少了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再次,漢文帝將自己的同母弟劉武分封到梁國這一可以起到牽制東方各諸侯國的地理位置極其關鍵的地方,就如同是在諸侯們的腳上插進了一根釘子般。

與此同時,漢文帝所採取的諸多措施都較為平和穩妥,這不僅是出於休養生息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減輕地方諸侯對於中央的反抗思想,相當於是溫水煮青蛙。

3、“七國之亂”的失敗極大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

直到漢文帝死後,漢朝的整體社會生產秩序已經迴歸到正常水平,一隻腳邁進了繁榮的門檻。最終,漢景帝對漢文帝措施的延續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也正是在這時,地方諸侯和中央皇權的矛盾陡然激化。

漢景帝始一即位便已經著手削弱諸侯勢力,藉著晁錯的《削藩策》,他先後將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勢力削弱,在諸侯之間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本來就有反叛之心的吳王劉濞在感到恐懼的同時,也更想趁機奪取帝位,並由此聯合其它六國發起了一場著名的“七國之亂”。而劉濞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謀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吳國勢力強大、經濟繁榮,為他的反叛之心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這個時候,前面文帝所實施的手段之先見便體現出來了。在七國叛軍最初呈現出勢如破竹之勢時,是梁國仍然在奮勇抵抗,將叛軍牢牢阻擋在河南地區,為長安做出反應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而被分成六個部分的齊國則也出現內亂趨勢——有的支援長安,有的支援吳王,同樣使叛軍的進攻步伐被牽扯住。

最終,七國之亂在周亞夫的指揮下被最終平定,地方諸侯們從此再也無力從軍事層面與中央政權一較高下。

另外,漢朝中央軍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也與他們長年在與匈奴進行對抗和鬥爭有關,長久的磨練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一支可靠的軍隊。相比之下,諸侯們的軍隊則要顯得嬌弱許多,一碰就碎,再加上不正義的出師目的,其戰鬥力自然大大下降。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在中央朝廷上面,漢景帝也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勢力。他先是將包括周亞夫在內的重臣們剷除,然後扶持新人和自己的親信擔任朝廷要職,使自己的諸多措施在實施過程當中不會遭到掣肘。

而他雖然已經取得軍事上的完全勝利,但他並未選擇將其他的諸侯勢力一網打盡、全部消滅,而是從內政層面來對他們進行瓦解。

漢景帝不僅將諸侯國所管轄的許多地域直接收歸朝廷所有,而且將諸侯們任免國內官吏和徵收稅賦的權力也消除,使他們的政治權利被逐漸架空,成為一種只能拿著既定俸祿過活的名義統治者,“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長丞皆損其員”。

3、漢武帝的推恩令最終成為諸侯們必須遵從的陽謀

經過劉邦、呂后以及文景二帝幾十年來的折騰,諸侯國們在漢武帝即位之時已經逐漸成為了近乎於紙老虎的存在,很難再對中央形成巨大的威脅。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但即便如此,漢武帝依然沒有貿然地採取武力進攻手段來消滅他們,而是使用了“推恩令”這一明明白白的陽謀,“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

表面名義倒是高大上且正義得很——宣告孝道,但其背後的目的卻是任誰都能看得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即位之初還遠不是這般雄才大略的模樣,他也是在被壓制過幾年後才最終得以將自己的抱負全部施展開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壓制其實也是保護,畢竟漢武帝即位之初還相當年幼、也沒有忠於自己的政治勢力,面對一大批老奸巨猾的大臣必然難以招架。

一方面,此時的諸侯們已經無力反抗來自中央的各種打壓和針對,面對“推恩令”只能聽話遵守,否則直接就是軍隊碾過來,下場更慘。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按照原先的繼承製度,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封國,但現在中央下規定說只要是個親生的就能分一部分權力出去,這些子嗣們的心思自然開始活絡起來,也從內部瓦解了諸侯們的反抗心理。

因此,漢武帝的推恩令對周們而言,成了必須遵守的陽謀,中央也得以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便徹底解決地方分權這一從西漢建國以來的就一直存在的心腹大患。

因此,漢武帝雖然是推恩令的提出者,但推恩令能夠起到如此良好的效果卻絕非他一人所造就,而是經歷了四代打磨之後才最終產生的巨大勝利。否則的話,推恩令再好看和好聽,對諸侯們來說也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

劉邦剷除異姓王,漢文帝削弱諸侯勢力,為實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三、總結

總的來說,推恩令作為漢朝完成中央集權的最後一步,在整個過程當中確實發揮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但我們卻絕不能因此而忽略這個結果背後的所積累的深厚鋪墊。

裡面有劉邦對異姓王的剷除,有呂后對同姓王的打壓,有漢文帝對諸侯們的削弱,也有漢景帝的直接軍事勝利。相比之下,其實漢武帝的推恩令這一措施反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但無論如何,正是因為對手中權力的鞏固,才使得漢武帝最終能夠做到對整個國家的絕對掌控,並造就了對漢朝的軍事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