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博物|三國青銅弩機

琅琊·博物|三國青銅弩機

文物:青銅弩機

年代:三國時期

大小:高5。4釐米,長11。8釐米

出土地:2003年5月發掘於臨沂王羲之故居,現在臨沂市博物館館藏。

此文物構建齊全,製作精良。上有銘文:“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 監作吏晁泉牙匠馬廣師張白□□江子師王阿”

郭側銘文:“武百六十六”。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一種弓。說到這個“弩”,我們先說說曾被媒體痛批、國家禁止出售的暴力玩具“牙籤弩”,它形同弓弩,又稱牙籤彈弓、牙籤發射器,金屬質地,功能和弓弩相仿,稍有不同的是此弩所發射的“箭”是牙籤。雖然它只著巴掌大小,但殺傷力太強了,這小小的玩具隱藏的巨大威力著實嚇人,有實驗顯示,從“牙籤弩”射出的金屬針竟能穿透石膏板!

此前的媒體報道也提到,“牙籤弩”若用牙籤發射,其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射穿A4紙,如果把牙籤換成縫紉針、大頭針等,據說,其速度可以達到144公里/小時。這麼快的速度,用來射玻璃,可以在玻璃表面砸出一個坑,留下明顯的痕跡;如果用來射肉質,能插入4釐米深。經測速儀測量,牙籤上加裝金屬頭後,射出時速可達256千米/小時,有效射程超過5米,甚至能射穿玻璃鏡片。其力量之大,細思極恐,真是驚出一身冷汗!

從這個玩具我們就能感受到弩強大的攻擊力,所以它是冷兵器時期的重要武器。

琅琊·博物|三國青銅弩機

弩,是由弓發展而成的一種遠端殺傷性武器。跟弓不一樣的是,弩是有臂的弓,更準確,更有穿透力。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託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而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射殺性武器。

弩作為一種可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在古代,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臂上有弩機用以控制射擊。發射時用手指向後撥動懸刀,使牙下墜,“望山”隨之前傾,弦向前運動彈擊箭桿,使箭激射而出。

弩箭有方頭的(方鏃箭)、角錐頭的、梯形的等,有的帶倒鉤。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以和近代的來復槍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

據臨沂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高天天介紹,目前館內在展的最早的弩機是三國時期的,還有漢代的,都是青銅質地。我們本期展示的弩機為三國時期的,出自臨沂王羲之故居的洗硯池晉墓,在弩機郭面右下方刻有銘文,其筆畫細若遊絲,字形稚拙,但大多清晰,尚可辯認。銘文豎排三行,共31字,內容為:“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 監作吏晁泉牙匠馬廣師張白□□江子師王阿”。正始(240年—249年)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齊王曹芳的第一個年號,共計10年。這也是曹魏政權的第五個年號。曹芳是魏武帝曹操曾孫,任城威王曹彰的孫子,任城王曹楷的兒子。

戰國至兩漢、三國時期的弩機出土數量很多,分佈也廣泛。從漢代起就有在弩機上銘刻製造年代、鑄造機構、監督官吏、製造工匠和使用者名字以及標註弩機強力的銘文,這種刻銘一直沿用到三國時期。一般來說,年代較晚的墓葬中會有出土年代較早弩機的情況,比如洗硯池晉墓這一件。曹魏正始年間,左尚方和中尚方是弩機的主造機構,銘文中尤以左尚方為多。

琅琊·博物|三國青銅弩機

這些銘有“左尚方造”、“中尚方造”的銅弩機當為魏國中央兵器製造機構所造,是當時軍中的重要武器。這種沿襲自戰國時期的“物勒工名”制度,在兩漢、魏晉時期成為兵器生產中的重要管理方式,透過這種明確的責任人制度,實現了生產環節質量問題的可追溯和獎懲,保證了武器的質量,畢竟兵器是事關戰事勝敗、社稷存亡的特殊物品。

資料來源於臨沂市博物館。

臨報融媒記者 劉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