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社會局勢的變化,北京故宮博物為了保護館藏文物,於是決定將部分國寶級別的文物南遷至上海。最讓專家們感到揪心的是一批石鼓,為了確保石鼓轉運萬無一失,最後有人想到一個妙招,即便是後來發生了車禍,被保護的石鼓都毫髮無損。究竟是什麼妙招呢?下面,就讓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石鼓並非石制的鼓,而是外形酷似鼓的石刻。故宮博物院的石鼓有十件,雖然看上去黑不溜秋,但是它的歷史價值卻是獨一無二的。史料記載,石鼓最早為唐朝初年的一位放羊農戶所發現,它們大小相似,直徑約60多釐米,高約90釐米,另外每個石鼓上都刻滿了文字。後來,發現的石鼓被朝廷獲悉,於是很多的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們就開始研究,並最終破解了石鼓的身世為秦朝遺物,所刻的內容為秦皇遊獵之事。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從唐宋到明清,在這1200多年間,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將石鼓尊為“國之重器”。於是,石鼓先放置於唐代長安(西安),後來到了北宋東京(開封),接著金滅北宋,石鼓被金人擄走到了燕京(北京),最後被明清兩代的帝王收藏於紫禁城。到民國的時候,石鼓才安穩地儲存在故宮博物院,不過在“九一八”之後,石鼓又要流浪了……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在戰爭的威脅下,故宮博物館的大批國寶文物,都要準備南遷到上海儲存。對於一些字畫,玉器,青銅器和瓷器等都還比較好轉移,但難就難在這十件石鼓上。因為石鼓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外層早已經脆弱不堪,關鍵是石鼓的表層之上,還篆刻有重要的文字,不僅是研究秦朝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也還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章,所以轉移石鼓不能有絲毫的差錯,若不然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那就成了歷史的罪人。專家們思來想去,各個都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多虧一位年輕的研究員,提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用高麗紙糊起來。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高麗紙原產於朝鮮半島,是古高麗國進貢的一種珍貴紙張。高麗紙與我國最有名的宣紙相比,雖然不如宣紙細膩,但是高麗紙的韌性非常好,而這也得益於它獨特的材料——蠶繭。因此,先用高麗紙將石鼓包裹起來,然後再灑上一層水,接著再包紙,接著在灑水……使得高麗紙和石鼓表面完全粘在一起,這樣一旦發生顛簸的話,石鼓表面就不會剝落掉渣,或者開裂。專家們經過討論和研究,覺得高麗紙的方案可行,於是就立馬開始行動起來。除此之外,包裹了高麗紙之後,在對石鼓裝箱的時候,箱內還鋪了2層棉被,然後棉被外又包裹一圈稻草。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就這樣,石鼓安全地轉移到了上海,後來又從上海轉移到南京,結果沒多久又從南京準備轉往重慶,而每一次轉移石鼓所用到方式,也都是“高麗紙方案”。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就在轉移到重慶的運輸過程中意外發生了。據檔案資料記載,石鼓從南京出發的時候是晴天,結果在走到湖南省境內的時候,天公就不作美了,開始淅瀝瀝地下起小雨。當時,各省的道路交通條件都很差,尤其是湖南到重慶一帶又多山地,因此當司機開過一條盤山公路,準備和對相來車會車時,結果車輪一打滑就失控了……

運石鼓卡車先是撞在一顆樹上,然後就直溜溜地滾下了一段長陡坡。一瞬間,車上的所有人都傻眼,幸好沒有人員傷亡,不過車上裝石鼓的大木箱子卻摔得稀爛。人們幾乎都要絕望了,因為憑直覺判斷,石鼓肯定也摔爛了,即便沒摔得稀爛,那起碼也被“大卸八塊”了。不管怎麼說,即便是石鼓摔爛了,也要將殘骸帶回去,於是人們就開始將爛木板清理乾淨,結果在扯開外層棉被的時候,卻發現石鼓外面的高麗紙還儲存完好,然後將高麗紙揭開一塊,發現石鼓竟然完好無損……當時,所以有人都歡呼雀躍,並說石鼓有“靈氣”。

故宮南遷,如何保護脆弱的石鼓,專家們想到一個"糊紙"的妙招

石鼓有沒有“靈氣”不好說,但“高麗紙方案”起到了效果是絕對的。後來,這十件珍貴的石鼓在和平之後,又重新運回了北京。經過這一波三折的多次轉移,雖然專家們煞費苦心,但最終一切都安然無恙,也算是對歷史有了個圓滿的交代。如今,石鼓就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果您將來有機會也一定要去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