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對於科舉制度多批評之聲,那麼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是好?是壞?

大家好,我們的用智慧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特此宣告:本文系本人原創,未經本人允許,禁止轉載。違者,本人有權追究其相關侵權責任。

今人對於科舉制度多批評之聲,那麼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是好?是壞?

古代科舉考試

科舉制“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成熟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前後一共走過了1300個春秋。

站在今天的視角、高度下去評論古人的政治制度設計有多麼大的缺陷、多麼的落後。說實話這多少有點求全責備的味道甚至有點苛刻。

大浪淘沙始見金,你說科舉制度這不好那不好,那為什麼歷史最終選擇了它,而不是以上的任何一個呢?抑或是其它呢?

“科舉制度”以前的各個人才選拔制度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極偏向於有錢有勢人家的。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當時的生動寫照。

說通俗點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有錢有勢的官宦人家祖輩是大官兒、老子是大官兒、兒子是大官兒、孫子是大官兒不用想將來人家子子孫都是大官兒。至於普通平頭百姓可想而知只有世代為奴的份兒了。

秦末反秦起義領袖陳勝有句口號大家應該都曾聽過,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說現在那些做王做侯的難道天生就該世世代代享有榮華富貴嗎??

如果是在古代後來“科舉制度”沒有出現的情況下,我只能很遺憾的也很尷尬的且堅定地隔著書本對他說:是的,現在那些做王做侯的天生就該世世代代享有榮華富貴。

沒辦法啊!當時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這麼冰冷。

“科舉制度”出現以前你要麼有個好爹、好祖宗,要麼你只有認命!當然了萬事無絕對,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年輕時家裡窮的叮噹響照樣混出了個一代名將來,可你以為人人都是陶侃嗎?還是你以為人人都有陶侃那樣的運氣??

今人對於科舉制度多批評之聲,那麼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是好?是壞?

北宋名臣 范仲淹

再舉一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早年時父親早逝、家道中落母親無奈改嫁,從此年輕的范仲淹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當時其貧苦之態令人動容至今仍有“斷齏畫粥”這個成語流傳到現在。

“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就是說,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家裡窮,吃不起好的,又因為好學希望靠學識獲得一個好的出身改變命運也就沒什麼精力想辦法改善伙食,於是熬了一鍋粥過了一夜之後凝結成塊狀後,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再取點兒鹹菜就這樣一直吃了整整三年。

其清苦、家貧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如果古代沒有“科舉制度”即便是像范仲淹這樣德才兼備的君子,你覺得能有機會脫穎而出居廟堂之高??吟誦出“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如果不能,那將會是國家多麼大的損失!世間也會因此少了一位有風骨的能臣!

此外歷朝歷代由於“科舉制度”的實行大批處於社會底層的讀書人獲得了進身之階也出了很多像范仲淹這樣的有才幹的保國之臣,如北宋名相呂蒙正、南宋一代忠良的文天祥、明朝改革家萬曆首輔張居正、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等。

有些人說科舉制度這不好那不好,試問那些說這些話的人或有這樣想法的人,在古代那樣的背景下你是否能夠想出一種比這種制度更好更為眾人所接受的人才選拔制度呢?如果不能,你又談何有資格對當時的科舉制度橫加指責呢?

當然了有些人會說有啊,以“德行”來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不是挺好嗎?

可是事實上這種想法壓根就不切實際甚至有點異想天開,以“德行”來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根本就行不通!

人的德行好與壞是沒辦法具體“量化”的,一個人是好是壞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一樣,再加上利益的驅使所謂“德高者”未必就是良人。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品莫取錢。”

就是說想要別人說自己的好話,就要給人以利益。

假若以“德行”為標準選拔人才,某為富不仁之人在適當的時機耍點手段施捨給眾人一定的利益怕也會成為這世上最有“德行”的人了。

再者人是善於偽裝的動物,如果以“德行”來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怕是“壞人”也會變“好人”了。

今人對於科舉制度多批評之聲,那麼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是好?是壞?

王莽

“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

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年輕時王莽的形象在大家眼裡是偉大、光明、正義的儼然一副道德君子的模樣。

在他的族兄弟們一個個沉湎於聲色犬馬的時候他甘於獨守清貧(事實上除了甘於落寞他也別無他法,實力不允許啊!)並表現出勤儉持家的中華優良傳統美德。沒事呢,還時不時找個師傅學一學《禮經》並一如既往的表現出勤奮博學的模樣。對待母親呢,在外人看來也是孝敬有加,當然對待寡居的嫂子也是待之以禮,還幫忙撫養孩子。

至此王莽登上了權力的舞臺。後來的事兒大家大概也都知道了,昔日的翩翩君子王莽成了大漢王朝的掘墓人。他成功把大漢給篡了!

當然了,那時的人們也目瞪口呆了,明白了王莽這個“偽君子”的可惡嘴臉,不過為時已晚。

不過王莽最後也沒好下場由於他的無能導致天下大亂進而被亂軍殺死,只是可憐了當時的天下蒼生,生靈塗炭。

假若以“德行”來作為古代選拔人才的標準,怕是後世王朝會有無數個王莽層出不窮,王莽的悲劇也會再一次重演。

舉一反三,除去以“德行”來作為古代選拔人才的標準之外還會有更多的貌似可以替代當時“科舉制度”的方法,可是事實上它們就不會出現類似這些弊端了嗎?它們就能讓大多人都接受、滿意嗎?

任何東西都是有“保質期”的,科舉制從開始的進步到結束時的落後一共歷經了1300年的時間。古代王朝的週期也不過300年左右一個輪迴,“科舉制度”作為一個當時的政治制度一共持續了1300年而今竟然有人把它批的一無是處想來不禁有點令人啞然失笑。

誠然“科舉制度”越到後期越顯得落後,但這並不能怪其制度本身。畢竟規矩是人定的,再好的東西、再好的制度你抱著啃個1300多年它也會壞的。

與其說是“科舉制度”不好不如說是當時的歷代執政者因循守舊、抱殘守缺。

但無論如何無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科舉制度在古代封建社會無疑是一項最偉大的發明也確實於國於家於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當代的某些人對待當時的“科舉制度”缺乏客觀的評價,動不動就把“科舉制度”批的一無是處。

就像一個無知的少年在指斥一個往日年富力強而今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老人為累贅一樣。某些人顯得有些忘本!

或許是當局者迷的緣故吧,當國內的某些人對自己國家的這套“科舉制度”不屑一顧、大加鞭撻的時候,殊不知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豔羨不已。

“中國的考試據說永遠公開舉行。監考人員以及到場的長官和地方官員不許存一點偏見私心。這種考試製度對社會上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的和平等的,沒有人被排斥在這種機會之外。”

雖然說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外國人不乏對中國的這項制度有溢美之詞,但其所說的大致是屬實的。中國的“科舉制”確實對於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底層人是相對公平的也給予了當時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一線生機。

此外據說英國於1855年開始實行的“文官考試製度”就是借鑑了中國的“科舉制”。

試問“科舉制度”真如國內某些人所說的那般不堪,那怎麼會吸引這麼多國家爭相效仿呢?難道他們都不夠聰明嗎??

而今我們國家那時的“科舉制度”就相當是一把自己家的“破掃帚”,當然事實上它可比一把“破掃帚”有價值多了。按理說我們應該珍惜它,可事實上呢?自家的珍視程度還不及外國人,還動不動就對自己家的這把“破掃帚”又打又罵?難道忘了就是這把“破掃帚”曾幫我們掃平過天下??

當“科舉制度”被髮明出來乃至興盛時期眾人是歡呼雀躍、拍手叫好,當“科舉制度”漸漸被時代所拋棄輝煌不再時就又跳出一批人對其以往的功績一筆抹殺,並醜化它。

這多麼像一個人一生的遭遇啊,富貴時人人巴結,落難時個個落井下石。

仔細想想國內某些人對待我國古代“科舉制”的態度還遠不及一個外國人來的客觀與公正!可悲!可嘆!!

“科舉制度並不是一種過時的制度,它是一種適應了當時國家社會、政治、文化需要的有效的制度……科舉制度應得到正確的評估,而不應該離開當時的教育、社會、政治背景去談論。”

一個美國人尚且知道在評價一個事物時要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等原因,而國內的某些視“科舉制度”為封建糟粕的人卻對此熟視無睹,以當今社會背景、眼光去妄加評價一個千年前的制度?把千年傳承下來的“科舉制度”批的一無是處!真是可笑之極!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