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導語: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隋文帝一朝實現了疆域和制度的雙重統一,“天下”唯隋文帝一個天子。受國家一統格局影響,隋文帝的朝臣也思考如何認識“天下”、如何構建“天下秩序”,經過思考和實踐,隋朝文帝時期的朝臣初步形成了“大一統”思想。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為了國家“大一統”構築,將周邊民族納入“天下秩序”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隋臣在經略中所提出的理論和策略為“大一統”構築提供了理論基礎。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首先,隋朝的“大一統”思想奠基人是薛道衡。開皇四年(公元 584 年),薛道衡向隋文帝提出了“平一九州”和“責以稱藩”的觀點:“江東蕞爾一隅,僭擅遂久,實由永嘉已後,華夏分崩。劉、石、符、姚、慕容、赫連之輩,妄竊名號,尋亦滅亡。魏氏自北徂南,未遑遠略。周、齊兩立,務在兼併,所以江表逋誅,積有年祀。陛下聖德天挺,光膺寶祚,比隆三代,平一九州,豈容使區區之陳久在天網之外。”認為《禹貢》中所提及的“九州”都是中原故土,由於天下大亂多年“戰爭不息”,才出現“永嘉南遷,重此分割”的局面,但是若隋文帝出兵滅陳,則“江東偏王三百年,還與中國合”。薛道衡對隋朝“大一統”思想的最大啟示在於,他從歷史迴圈的規律看到天下統一的時機,並敏銳找出平陳的各種有利條件。雖受當時朝局影響,江東“與中國合”的構想不能短期內實現,但是說明隋臣已經開始思考國家一統的實現基礎和理論依據,並且有所創穫。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其次,梁睿就國家疆域觀和對少數民族作戰策略兩個問題上,提出“拓土開疆、王者所務”和“闢土服遠”兩個理論。在平定西川時,梁睿上奏隋文帝,指出:“拓土開疆,王者所務”,啟發隋文帝作為一代開國之君,應盡力拓土開疆,文帝心中對此“深納之”。梁睿不僅希望統治者有擴大國家疆域領土並長治久安的雄心,更根據實際作戰時“夷、獠歸附,唯南寧酋帥爨震恃遠不賓”的情況,制定了“闢土服遠”的戰略,他認為“匡贊聖朝,寧濟區宇,絕前光後,方垂萬代,闢土服遠,今正其時”,主張在征服偏僻地區的蠻夷部落時,應當就近徵兵、糧、稅,以圖靈活調動兵馬,“裨益軍國”節約用度。雖然這一主張在隋立國之初時由於“民心不安”,隋文帝難以將這一主張徹底施行,但是日後時機成熟時,他派遣史萬歲再徵南寧時,“並因睿之策”,使用了梁睿的“闢土服遠”之策,大敗南寧爨震一部,使得“諸夷大懼,遣使請降,獻明珠徑寸,於是勒石頌美隋德”。隋朝由此成功地接管了西南地區,將“漢代牂牁之郡”重新收歸隋的版圖。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最後,隋文帝所任用的官員多為良臣名士,他們的才幹不僅在隋一朝施展,更有入仕唐朝者,為盛唐氣象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開皇初年,高祖就有“陰有並江南之志”,為使師出有名,皇甫績貢獻了三條伐陳理由:“大吞小;以有道伐無道;納叛臣。”為使隋統一南方名正言順,楊素又向隋文帝進取陳之計“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使平陳一事順利進行。北安突厥的過程中,先以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謀略分裂打擊強大的突厥,分化和削弱突厥諸多部落;又憑楊素、史萬歲、高熲、虞慶則、竇榮定等人的驍勇北驅突厥。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

尤其在對抗突厥鐵騎時,隋之武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殺傷不可勝計,群虜號哭而去”,使得“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從此突厥遙遙遠遁,大漠之南無復虜庭,東突厥可汗最終俯首稱臣,表示:“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宋的武經博士曾評價楊素帶兵之法:“所謂君子者,其選鋒也。素之所使以陷陣者,其選鋒之謂歟。然至有不克而還不免於誅者,疑其非選之特精,而養之素厚之士也。”《隋書》評價長孫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可見隋文帝一朝,在管理四夷、構築天下秩序的過程中,有以長孫晟為代表的長於處理隋與周邊民族關係的外交型能臣,也有以楊素、史萬歲等人為代表的統帥,文治武功合而為一,保證了隋朝邊疆地區整體上的和平。

隋文帝對大一統的認識,是否也讓朝臣對大一統的認識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