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南高僧在其所著的佛教禪宗史書《》中有句流傳至今的名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原本說的是一位殺人不眨眼的屠戶,在佛法的化解下一朝悟道。不過,與這位屠夫相比,印度的阿育王才是這句話最著名的代表。這位阿育王是印度第一個統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公元前273年即位,41歲時去世。相傳孔雀王朝的第二代國王,也就是這位阿育王的父親賓頭娑羅有100多個兒子。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18歲時,阿育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賓頭娑羅國王病重後,阿育由領地回到華氏城,與同父異母的兄長修私摩爭奪王位。在兩人最後的較量中,阿育故意設下機關,掘土挖坑後以物虛掩,再覆以乾燥易燃的物品作為偽裝。為了引君入甕,阿育用自己的形象刻了一座木像,置於機關上方,遠觀根本無法分清。修私摩領兵到此,決定擒賊先擒王,親自領兵攻打阿育親自鎮守的東門,並被木刻阿育王像矇混,一頭衝進陷阱,被大火燒死,阿育成功控制首都,並在兩年時間裡殺死了其他90多個兄弟,只留下一位同母弟弟。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阿育稱王后,很快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讓孔雀王朝的疆域前所未有地擴大,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抵阿薩姆西邊界,西到興都庫什山,幾乎囊括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尤以征服羯陵伽之戰最為著名。羯陵伽王國位於哥達瓦里河與馬哈納底河之間孟加拉灣沿岸,地形狹長,是南北印度間的天然通道,經濟富庶,軍事實力並不弱。當時該國擁有6萬步兵,還有不少騎兵和700頭戰象。公元前261年,阿育王揮師征討強敵羯陵伽,屠殺和掠奪俘虜十幾萬人,在戰爭中受傷的民眾多也達幾十萬。

王國版圖的擴大並沒有讓阿育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相反,無數慘死在戰爭中的無辜生靈時刻刺激著這位征服者的靈魂,讓他在王座上一天感覺比一天痛苦。羯陵伽戰役的一番瘋狂殺戮之後,阿育王正式成為佛教信徒,開始虔誠的到佛教聖地朝拜,宣講教義,並下令在王國的石柱和摩崖上刻滿佛法教義。阿育王對佛教的信仰並非葉公好龍,也不是一時衝動。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

相反,他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專心修佛,晚年甚至因沉浸在佛教世界而一度導致大權旁落。在治國理政方面,他認真的與理論運用相結合,自上而下推行包含戒殺生,善待奴僕,不用牲畜祭祀等反傳統的行為;同時,鼓勵孝順父母,善待長者,禮遇朋友等等。

阿育王的一生可謂涇渭分明,前半生征戰四方、殺戮無數,打下了從現在的西部阿富汗到東部孟加拉國幾乎全部領土。但在征服另一強國羯陵伽國的過程中,阿育王率領部下殲滅25萬敵軍,其中斬殺10萬,連帶著當地百姓也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場景之悲慘令阿育王都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開啟了後半生的“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開始以一片人心治國,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立地成佛"典故原指放下屠宰刀,但在印度有人放下的是屠城刀